對于購買液晶顯示器的消費者而言,大家最怕的,就是買到的產品并不適合自己,或者是被奸商所忽悠了,花高價買了性能較差的產品。但是,從我們調查所知,大部分購買了LCD后覺得不滿意的用戶,大多都是自己被自己忽悠了,走入了液晶顯示器的選購誤區。
很多人在購買LCD之前,往往都會求助于網絡,從各IT大資訊網站了解最新的產品資訊信息,然后再去賣場購買LCD。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通過媒體資訊,消費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市場的動態。但是,這種方式也有隱患,那就是消費者所看到的資訊,并不是完整的,而是一個個片斷。而普通的用戶,在接受了這些片斷之后,自己本身并沒有能力去判斷。只能對這些意見,觀點全盤接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相當于賭博,因為對于消費者所看到的這些資訊而言,往往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是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是不全面的。只全盤吸引了一些這樣的觀點,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迷茫,最終購買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當然,我們不是說,消費者不要去看這些媒體資訊。“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這是不少消費者的共識。其實,我們指的是消費者片面地看是不妥的,如果消費者可以多花點時間,多看一些不同的觀點,這樣才有能力辨別出真理。就比如16:9的新規格,到底是好是壞,如果只看好的,大家只會關注全高清的賣點,只看壞的,大家又會斤斤計較字體過小的問題,只有綜合來看,視乎自己的需求來決定。這樣才不至于陷入誤區。
除此之外,奸商們,槍手們對于消費者的選擇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奸商甚至在消費者的消費過程中設下陷阱,讓人不知不覺中上了奸商的大當,成為奸商暴利的犧牲品。下面,我們就綜合了時下消費者在購買LCD時最容易犯的十大誤區,讓您一次性看個通通透透,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
關于16:9 LCD是否值得選購的問題,事實上媒體、消費者都已經爭論很久了。在這里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個就是16:9 LCD不值得買,一個就是16:9 LCD更值得買。其實,這兩個問題都同樣是誤區,因為剝離了應用的條件,單純講16:9 LCD值不值得出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16:9 PK 16:10 |
關于16:9 LCD的前世今身,本站已經做了相當多的分析與導購,我們在這里就不再累述,簡而言之,16:9 LCD的推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液晶面板廠商為了平衡自己的產能利益。滿足了面板廠商的利潤,其成本自然會降低。至于全高清的賣點,更多是在面板廠商推出新規格LCD面板之后找出來的賣點而已。
16:9 放高清也黑邊 |
對于16:9 LCD而言,首先,其物理面積要比16:10的更小一些。同樣是標稱22英寸的LCD,16:9 LCD的實際尺寸為21.5寸,而16:10的實際尺寸則為實際的22寸,從視覺上來看,16:9 LCD相對要顯得更長一些,而且實際顯示面積也更小了。
至于16:9的全高清賣點,對于很多用戶來說確實挺吸引的,因為大家都被高清電視的黑邊煩透了。但是,別指意用了16:9 LCD就可以消除所有的黑邊,好萊塢最新的電影長寬比規格均為2.35:1(或者2.4:1),相當于16:7,因此即使是16:9的LCD,也一樣會有黑邊。此外,在價格方面,從成本上來看,16:9 LCD的成本相對更低一些,而在字體方面,16:9 LCD的字體普遍確實要小一些。
但是,16:9 LCD也要分尺寸的,就像20寸16:9 LCD,其字體就要比16:10反而來得舒服。對于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如果是以娛樂為主,又考慮性價比的,自然是選擇16:9為佳;如果是以文字辦公為主,那么采用16:10會更加適合。
很多配備了HDMI接口的LCD在宣傳時,往往都會宣傳其賣點為(全)高清LCD,似乎有HDMI接口,才配得上稱為(全)高清LCD。但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HDMI與(全)高清,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
HDMI,英文全稱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中文名稱是高清晰多媒體接口的縮寫。HDMI最高數據傳輸速度為5Gbps。同時無需在信號傳送前進行數/模或者模/數轉換,可以保證最高質量的影音信號傳送。而目前主流的DVI接口則是指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接口,即數字視頻接口,其基于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傳輸差分信號)電子協議作為基本電氣連接。相對于DVI,HDMI集成了視頻和音頻傳輸,并且接口體積小,其靈活性和方便性較有優勢,HDMI接口只用一條線就解決了兩種輸出,將大大簡化設備的連線,讓桌面更加整潔。
![]() |
HDMI!=高清 |
再來看看高清概念,高清,英文為“High Definition”,意思是“高分辨率”。目前我們常說的高清有兩種格式,分別是720p格式與1080P/I格式,其中,720P是標準數字電視顯示模式,750條垂直掃描線,720條可見垂直掃描線,16:9,分辨率為1280×720,逐行/60Hz,行頻為45KH;1080p格式則是標準數字電視顯示模式,1125條垂直掃描線,1080條可見垂直掃描線,16:9,分辨率為1920×1080逐行掃描,專業格式。1080P也稱為全高清。
可以看到,高清與HDMI或者是DVI接口并沒有實際的聯系,事實上,對于1080P格式下1920*1080的分辨率所需要的數據傳輸而言,VGA已經可以達到了。但是由于VGA的速度并不快,而且傳送的為模擬信號,在轉換過程中會出現信號損失的問題(從而導致拖尾,模糊,重影等問題),因此VGA并不適合作為高清LCD的接口。但是,對于21.5寸16:9 LCD或者是24寸LCD而言,DVI其實已經足夠了,并不會影響高清的表現。而對于HDMI而言,如果在一臺19寸寬屏LCD(1440*900)上采用HDMI接口,也不能實現高清。所以說,HDMI并不等于高清。
動態對比度技術風靡市場,凡是配備了動態對比度技術的液晶顯示器均成為了搶手貨,而動態對比度也從最初的2000:1,3000:1一直竄升到了10000:1,12000:1乃至到20000:1,那么,動態對比度是否越高越好呢?
![]() |
關于動態對比度是否實用的問題,事實上從動態對比度出現開始就已經存在。所謂的對比度是最基本的定義就是顯示器的白色亮度與黑色亮度的比值,即所謂的原始對比度。而所謂的動態對比度,指的是液晶顯示器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測得的對比度數值。很多廠商利用對背光燈管控制電路進行了改進,使其可以根據畫面內容精密程度來動態調節背光燈管亮度,令到其全黑畫面下最低顯示亮度達到更低的水平,以此換來更高的動態對比度。而為了增加產品的吸引力,各大廠商紛紛在動態對比度上做文章,爭相推出擁有更高動態對比度的產品。
![]() |
支持動態對比度越高越好的觀點就認為,動態對比度技術有助于將黑暗畫面下的細節顯現出來,在游戲以及電影中,由于黑暗的畫面比較多,這時候配備動態對比度技術的LCD就可以將畫面的層次感體現出來,將細節展示出來。動態對比度越高,細節顯示就更出色,層次感就更強。
而反對動態對比度越高越好的觀點就認為,確實動態對比度技術在黑暗畫面里可以分清層次,突出細節。但是,動態對比度并不是越高越好,3000:1與5000:1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區別,或者說,區別是看不出來的,盲目追求超高動態對比度是不明智的,而且過高的動態對比度,還將造成色彩的失真以及視覺的疲勞。
首先要肯定動態對比度技術的優勢,但是在動態對比度是否越高越好這個問題上,筆者同樣也持保留態度。主要是目前各廠商對動態對比度的標識并不統一,部分產品存在虛標問題,另外,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動態對比度大小的區別確實不易看出來。
24寸寬屏LCD越降越低,目前已經降到了1499元,而28寸寬屏LCD亦降到了1999元,這令很多人感覺非常欣喜。面對著1199元的22寸寬屏LCD與1499元的24寸寬屏,很多人都會傾向于選擇24寸寬屏LCD;面對著1499元的24寸寬屏LCD與1999元的寬屏LCD,很多的人又會傾向于選擇28寸寬屏LCD,但是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LCD是否越大越好呢?
支持LCD尺寸越大越好的觀點就認為,首先,大屏液晶顯示器目前的性價比非常高,對24英寸寬屏LCD為例,其目前最低已經達到了2499元,而一線主流的22英寸寬屏LCD目前報價也在2300元左右,在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選擇24英寸寬屏LCD無疑更加劃算,畢竟多了2英寸的顯示尺寸。另外,就像電視機一樣,液晶顯示器自然也是越大越好,可以顯得更多的內容,看起來也更爽一些。
而反對LCD尺寸越大越好的觀點由認為,液晶顯示器并不是越大越好,因為液晶顯示器畢竟不是液晶電視,必須考慮一個與用戶之間距離的問題,一般認為,24英寸寬屏LCD已經是桌面液晶顯示器的極限了,再大的尺寸操作起來就不舒服了。另外,在尺寸之外,用戶更應該考慮的就是產品的性能,功能問題,而不是僅僅只看尺寸與價格。
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視乎用戶自己的喜好以及實際應用情況而定,大屏液晶顯示器有大屏液晶顯示器的好處, 但是關鍵就是看自己的實際需要,而不是盲目地說越大就越好。
LCD的老用戶們肯定還記得,以前LCD剛剛面世時,由于響應時間慢,其拖影的現象非常嚴重,文本應用還可以滿足,一旦看電影或者是玩游戲,那就完全是慘不忍睹了。而當LCD發展至今,拖影問題已經基本被解決了。目前主流市場上的LCD,其響應時間普遍均為5ms與2ms。很多消費者在購買LCD時,就特別指定一定要2ms的,那么,響應時間是否越小越好呢?
![]() |
目前廠商所標稱的響應時間,一般就是黑白響應時間以及灰階響應時間(對于TN面板而言),所謂黑白響應時間是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而標稱值則基本以“黑—白—黑”全程響應時間作為標準。目前主流的產品都能達到8ms的黑白響應時間。而相對黑白響應時間而言,目前很多產品都是采用了灰階技術,所謂的灰階響應時間表示液晶顯示器從某一個灰階到另一個灰階之間變化所需要的時間,即液晶單元從一個角度轉到另一個角度所需要的反應時間,體現了LCD各種彩色變化(即灰階變化)的真實速度。這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的應用中,多數屏幕內容不會只是黑白間的轉換,而是五顏六色的多彩畫面,或深淺不同的層次變化。
而在消費者的購買過程中,很多商家就會利用消費者對于LCD響應時間的盲目追求,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一些高利潤的產品,那么事實上,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響應時間呢?其實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由于人眼中存在“視覺殘留”的現象,高速運動的畫面在人腦中會形成短暫的印象,只要畫面顯示速度達到每秒24張,就不會有拖影的問題,而這個標準,反映到LCD的響應時間上,則是30MS,也就是說,任何一款LCD實際上都可以滿足這個標準。但是由于廠商片面追求參數好看,基本都只用那個最優秀的灰階響應時間來標識一臺LCD的響應時間,也就是說,其只對某一灰階有效,因此并不具備太高的參考意義,從這一點來看,大家完全可以不必太過在乎5MS與2MS灰階響應時間的差距。
此外,響應時間還有一個過沖的問題。所謂的過沖,就是響應過快造成的視訊噪音,目前廠商為了提高產品的賣點,都不余余力地縮短其響應時間,但是如果過分的縮短超出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就會產生過沖,反而會造成顯示出錯的問題。
因此綜合而言,響應時間其實并非越快越好,大家在選購液晶顯示器的時候,也不必太過于追求極速的響應時間。
很多消費者在選擇LCD時,除了LCD的性能參數外,往往還會考慮產品的附加功能,比如有沒有帶音箱設計,有沒有帶攝像頭設計,有沒有多功能支架等。甚至有些用戶以這些功能作為衡量一臺LCD好壞的指標。但是,這些功能是否真的很重要呢?
攝像頭 |
液晶顯示器的多功能設計到底有沒有作用,其實這點必須是針對不同應用的用戶來分析。首先,我們先來說哪些多功能設計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對于LCD而言,首推的雞肋附加功能當屬內置音箱。LCD音箱設計源于液晶電視,本來是為方便用戶使用而設計的。但是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配備了內置音箱的LCD的音質實在令人不敢恭唯。大部分液晶顯示器的內置音箱,充其量不過就是個發音喇叭,除了聲音效果非常差之外,就連最簡單的靜音按鈕和耳機插孔等也不配備。因此,對于用戶而言,根本不需要去考慮普通LCD的音箱設計。
![]() |
多功能支架 |
除了內置音箱外,USB接口、讀卡器以及內置的攝像頭、麥克風也是屬于可有可無的設計,外接USB接口、讀卡器并不麻煩,成本也才10塊錢左右,至于攝像頭、麥克風同樣是可有可無的,LCD集成的攝像頭轉動不變,而內置的麥克風根本不好用,誰會無聊到貼著LCD去講話。而諸如旋屏,可升降底座設計,多接口設計這些功能,則是對部分用戶有意義而言。旋屏功能是指用戶可以將LCD的屏幕豎著使用,這對于要做財務報表,Excel的用戶來說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對于普通的家庭用戶而言則基本沒有意義。
因此,對于消費者而言,大家不要迷信多功能就是好,而是要理性分析這些功能有沒有實用意義,以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不少普通消費者在購買LCD時,一定會認準三星,LG,AOC等一線大品牌,而對于長城、明基等品牌則視而不見。這與消費者購物選名牌的心理有很大的關系,在很多人的字典里,名牌就意味著高質量、高性能。但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品牌也要看實際需要 |
一般而言,名牌LCD在工藝設計,在性能功能方面均要比同等定位的其他品牌的產品高一些,但是,其價格也要比其他品牌高出很多。就像三星最便宜的21.5寸LCD也要1199元,而長城同樣定位的產品則只需要999元,而且性能規格并不比三星的差。這就是很大的差別了。
不少消費者認為,名牌LCD的做工用料都要好很多。其實這并不一定正確。就像三星LCD,其并不是全部都采用三星原廠面板的,一些入門級產品,采用的是臺系面板。與其他品牌相比,也就是品牌不同而已,但是實際表現并無區別,而價格就依然要比其他品牌高。對于這類產品而言,品牌的意義就不是很大。而對于沒有工廠的品牌而言,品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就比如一線品牌優派,其產品都是貼牌生產的,影響其產品質量的,是優派給的加工費而已。
而對于高端產品而言,品牌的意義就相對要更大一些。畢竟名牌在一些獨創技術方面會有更強的實力,其高端產品對于要求較高的用戶而言,確實是很不錯的選擇,在這一點上,二三線品牌是無法與一線品牌相競爭的。筆者的觀點就是,買啥品牌,關鍵還是看自己的需要,切勿盲目迷信品牌效應追求名牌。對于經濟型的用戶來說,購買二三線品牌是比較高性價比的選擇,而且這些產品也不會存在說肯定質量就比一線品牌差的問題,其實電子產品都有個體差異問題,只要不是雜牌產品,都是可以信得過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實際看產品,而不是只聽品牌就決定選購產品。
一些消費者在選購液晶顯示器的時候,都會注意LCD采用的是什么面板。不少人認為,LCD所采用的面板決定一切,面板性能強,LCD自然也不會差。而采用同一型號面板的LCD,其性能表現肯定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 |
對于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歸結為液晶顯示器=面板+模具論,也就是說,LCD僅僅就是液晶面板加上外觀模具,其成本的區別就在于其采用的模具的用料以及工藝。但是,LCD是否就真的只是面板+模具呢?采用同一型號面板的LCD,其性能表現是否就沒有差別呢?
![]() |
事實上,在面板+模具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到LCD的因素,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元素就是控制IC。兩款LCD,可能采用的面板型號是一樣的,外觀模具也相差不多,但是由于控制IC不同,其顯示效果就會明顯有區別。還原色彩更加準確的控制IC,可以令LCD的顯示效果更加出彩。比如一些專業級別的LCD,其控制IC內部配備12bit LUT,能夠從約686億種顏色中篩選出10億種最佳顏色,在還原物體的色彩上更加準確。
![]() |
面板之外,控制芯片亦重要 |
除此之外,在LCD的調節菜單方面,對LCD的實際表現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最簡單的比如情景模式的應用,很多LCD上都擁有“文本、視頻、游戲”等情景模式的預置,但是有些LCD調節到相應的情景模式之后,并不能給用戶很舒服的感覺。這里就可以看出LCD廠商在軟件、驅動研發方面的實力。
因此,液晶顯示器絕對不僅僅是面板+模具,單憑面板來厘定LCD好壞的標準是不可取的。
近期液晶顯示器價格雪崩,大屏液晶顯示器價格下降非常厲害,其中,22英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已經開始取代19英寸寬屏LCD的地位,成為新的主流之選。對于不少主流消費者而言,大家已經開始習慣將22英寸寬屏LCD作為第一選擇。但是,在這個時候,一些聲音卻顯得不是特別協調,不少人認為,搭配22英寸寬屏LCD一定需要獨立顯卡,如果用主流的集成平臺來搭配22英寸寬屏LCD,那么根本就是亂搭配,集成顯卡根本無法支持大屏LCD。
對于這種說法,其實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來判斷,而不能一桿子掃倒一船人,把集成平臺都排除在22英寸大屏LCD的陣營之外。
跑跑卡丁車并不需要中高端獨立顯卡 |
目前主流的集成平臺為AMD 780G、NV GF8200等,以AMD 780G為例,其集成了Radeon HD 3200顯示核心,用最新的55nm制程工藝,采用統一渲染架構,內置40個通用標量著色器和4個ROP單元,Radeon HD 3200集成UVD硬解碼單元,憑借它可以輕松播放H.264和VC-1格式的1080P高清視頻,徹底不再依賴CPU軟解碼。而GF8200的性能與AMD 780G也相差不多。由于集成平臺的性價比非常高,因此很多主流的裝機用戶均采用了集成平臺,此前主流的選擇是采用集成平臺搭配19英寸寬屏LCD,而在22英寸寬屏LCD開始取代19英寸寬屏時,大家自然開始用集成平臺來搭配22英寸寬屏LCD了,問題也正由此而來,集成平臺是否真的不支持大屏LCD呢?
播放高清也不是非獨立顯卡不可 |
事實上,集成平臺并不是不能支持大屏LCD,主流的集成平臺全部可以支持1680*1050分辨率的大屏LCD,并不存在不支持問題。所謂的不支持,是指用集成平臺搭配大屏LCD,在1680*1050分辨率根本完不了3D游戲的問題。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集成平臺在19英寸寬屏LCD 1440*900的分辨率下,也基本是玩不了大型3D游戲的,這是集成顯示核心的性能瓶頸。只是在1680*1050分辨率下會更加突出而已。
玩不了大型3D游戲,并不代表玩不了游戲,比如目前網絡非常火爆的《跑跑卡丁車》、《勁舞團》完全可以在集成平臺搭配22英寸寬屏LCD的平臺上流暢運行。至于高清視頻方面,由于目前主流CPU的性能都非常不錯,可以分擔高清解碼的壓力,而且集成顯示核心的性能也不弱,因此,只要用戶不要太又要一邊看高清視頻,還得開著BT,同時在壓縮視頻,單純的欣賞高清視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隨著綠色奧運概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液晶顯示器時都會更加注重產品的環保節能性能。而不少廠商也是大打節能環保牌,近期最為流行的就是低功耗的液晶顯示器。但是,這些所謂標榜節能的LCD,是否是真的節能呢?
![]() |
減少燈管就能降低功耗 |
從目前廠商力推的節能LCD的原理來看,主流的節能LCD主要是通過降低液晶顯示器亮度,以及控制其待機功耗來達到節能目的。雖然在甘種程度上可以達到降低功耗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表示這些產品都是節能的。
![]() |
左為250流明,右為300流明,可以看出,250流明的LCD明顯暗淡 |
首先,不少節能LCD的標準亮度均為250流明,均低于主流LCD 300流明的標準,大家知道,LCD的亮度越高,其耗電自然也就是越高,當其亮度完全為0的時候,也就是其耗電最小的時候。事實上,LCD的亮度是可以由用戶自己調節的,只要把亮度調低了,也一樣可以達到降低功耗的效果。這樣實際比這些所謂節能的LCD更加方便,因為后者已經把最高亮度設置成為了250流明,當用戶在欣賞高清視頻、玩游戲時,往往需要更高的LCD亮度,但是250流明無疑會造成制約。另外,一些產品更是通過減少燈管的數量,提高燈管的亮度來達能降低功耗的目的,這樣會令燈管的壽命大大降低。
第二,一些LCD廠商會在待機功耗上做文章,所謂的待機,就是沒有輸入信號時LCD的狀態,目前主流LCD的待機功耗是不高于2W,而以節能自居的LCD的待機功耗則可以達到不足1W甚至更低,看起來當然更節能呢。但是這些產品往往忽視一個細節,對于家庭用戶而言,誰會吃飽了沒事做,在不用電腦的時候,讓顯示器待機呢?往往都是關機的時候直接把電源也關了,何來的待機功耗呢,這樣更加環保。當然了,對于網吧,單位這些集體用戶來說,減少待機功耗在一定特定應用下還是有意義的。
總結
以上是我們為大家總結的購買LCD的10大誤區。其中不少是很多消費者爭論已久的問題。事實上,不少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很難接受另外的觀點,這樣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筆者就建議,大家最好還是多綜合其他不同的觀點,仔細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最正確的結論,當然,千萬別忘了親自去看一看,眼見為實,這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