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機鏡頭(機器本身自帶的鏡頭)除去標準鏡頭外,根據視場角大小粗略分為廣角鏡頭(也就是口語中的短焦鏡頭)、超短焦廣角鏡頭、長焦鏡頭、數字魚眼鏡頭4種。普通的標準鏡頭,視場角一般在60°以下,往往應用于教學。而廣角鏡頭根據投射比的大小,視場角達到60—90之間,應用于短距離投射大畫面、互動投影、多通道環幕投影立體投影、背投一體機、會議室、移動投影等工程,而投射畫面往往以4:3、16:9平面顯示或者環形、柱形幕為主。魚眼鏡頭因其獨特的設計,專注于球面顯示,視場角則達到120°以上,應用于天文館、科技館、3D(4D)動感影城、展覽展示、虛擬仿真、虛擬視景等整球、半球、穹幕工程。可廣泛用于娛樂、天文教學、科普、會展等行業。
數字魚眼鏡頭投影方式與傳統的放映機或者多臺投影機拼接融合相比,則顯得更加專業,更適合球幕、半球、穹幕等天文館、科技館顯示工程。忽略傳統的放映機(幾乎已經沒有市場),多臺投影機拼接融合在眾多方面略于數字魚眼鏡頭:
從顯示效果方面對比:
一:色差,投影機在出廠時,每臺的投影效果都會有細微的區別,不可能達到一致性,當應用于半球投影時,應該使用5臺投影機加裝5臺超短焦廣角鏡頭,假如我們在眾多同款式投影機中選擇出接近的5臺來,應用于半球投影并進行拼接融合,然后肉眼觀察最終效果,也會產生明顯的區別,當應用于整球投影工程時,則需要11臺投影機+11支廣角鏡頭來完成顯示效果,色差會更加明顯。這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所謂的色差。而我們用數字魚眼鏡頭投射半球只需一臺投影機加裝1臺數字魚眼鏡頭,永遠不存在色差問題,當投射整球時,只需兩臺投影機+兩臺魚眼鏡頭,色差問題會有,但是用肉眼肯定是觀察不出來。
二:亮度,同上,出場后的亮度大致相同,同樣一款投影機,廠商標的亮度為5000流明(ISO),但是我們用照度計測量時,都會有略微的不同,有的5020流明,4800流明,4900流明。使用投影機臺數多,亮度差別則會更加明顯。導致最終效果不盡人意。
三:整體性,用通俗的話來進行對比(把一件衣服剪成10幾份后,在縫上肯定不如完整的那件衣服美觀;電腦、筆記本、彩電你肯定不習慣看由好多部分組成的屏幕),這就是整體性,多臺拼接的方式只能是正投(球體內部投影,球內觀看),雜亂無章的投影系統嚴重影響的視覺效果從造價方面對比:
例如:投射一個直徑為12米的整球多臺拼接的投影方式需要用11臺投影機,以5500流明的三洋XP5700CL為例,單臺價格為5萬,11臺價格共55萬、每臺加裝廣角鏡頭,一支廣角鏡頭價格為2萬共22萬、25條融合帶,對每條融合帶進行曲面融合(25條),技術要求相當高,每條以普通的曲面融合為例也要6萬,25條融合帶共150萬,粗略計算投影系統都需要227萬,不含服務器、控制器。施工費用其實是最耗時耗費的,后期維護相當繁瑣;與其對比,用科視的DS+系列高端工程機加上數字魚眼鏡頭再用全球最好的邊緣融合技術(1條曲面融合)整體造價是多臺拼接的1/3,或者我們用更高端的巴可12000流明工程機,造價也只是多臺拼接的1/2.
施工與維護方面:
還是以上面為例,用11臺拼接要定每臺投影機位置是最繁瑣的一件事,尤其是非平面投影。
包括固定吊架,施工非常困難。最少也要10名熟練的技術,再進行邊緣融合(曲面融合),做70個工作日。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包括內容的制作,整體完工需要70---120個工作日,每個階段都會相當繁瑣,而后期維護也是必須考慮的一個方面,當你更換燈泡或是維修投影機等等情況下,也就是說,只要是有一個投影機出現問題,最少又要調整5-8臺投影機,絕對的耗時。再加之天文館、天象廳都是以正投/室內(也就是球內投影,球內觀看),置身于球體中(頭上遍布投影系統。。。。。便是觀眾失去了置身于球體中三維、立體、4D的感覺,表面的雜亂的視覺效果嚴重影響了內心的感覺,也便失去了天象廳的意義所在)。相反,用兩支數字魚眼鏡頭+兩臺投影機、一個融合帶,只需7個工作日完全足夠。后期維護相當簡單。
以上所述,都是正投的球型顯示,用多臺拼接幾乎無法實現背投球體顯示
以下為背投球體顯示
1)160°、170°、190°視場角
2)應用于1.0英寸液晶顯示面板3LCD投影機(三洋PLC-XT2500C、PLC-XT2000C、日立HCP-7500X、索尼等)
3)單片0.95DLP投影機(科視DS65+、科視DS650+等等科視高端工程機)、巴可10+、12+
4)投影機價格從2萬多---30萬,亮度從4500流明----12000流明之間自由選購。根據不同工程(球體大小、應用環境)選擇不同的投影機,足以滿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5)應用場所:球體、半球體貨不規則球體等球面顯示工程(天文館、天象廳、科技館、4D影城、展覽展示、娛樂、天文教學、科普)
6)顯示方式:
一:正投(天文館、天象廳、科技館、4D影城、天文教學、科普)
二:背投(展覽展示、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