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的屏幕響應時間一直是挑選優質液晶電視的首要參數之一,同時也成為眾商家宣傳炒作的熱點。從第5代屏的16毫秒到第6代屏的12毫秒、第7代屏的8毫秒以及未來第8代屏的4毫秒,似乎反應時間就是一個神話,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屏幕的表現能力,其實并不如此。
反應時間,有時候也叫做響應時間,其定義是液晶分子偏轉的速度。反應時間有兩種常見的分類:黑白響應時間和灰階響應時間。黑白響應時間是液晶電視各像素點由全暗轉全亮,再由全亮轉全暗所需要時間之和。這個響應時間又叫作黑-白-黑全程響應時間,是液晶分子旋轉最快的情況。灰階反應時間是指液晶分子在不同灰階狀態下相互切換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情況下用平均值來表示灰階響應時間的數值。
雖然理論上黑白反應時間是一個最快值,但是在測量和實際產品中,通過加入優化算法,灰階反映時間也能變得很快,甚至超過黑白反應時間。目前使用的加速技術主要有:增加驅動電壓法,改變液晶分子初始狀態法,減小液晶粘稠程度法三種。而在數值上這幾種方法可以使25ms黑白反應時間的產品擁有8ms的灰階反應時間。
消費者購買液晶電視產品,關心反映時間的初衷無外乎是不希望電視機存在殘影和拖尾現象。但是在反應時間已經夠快的今天,消費者依然不能大意,因為殘影和拖尾的出現原因很復雜。提高反應速度對改善殘影和托尾現象會有贏定幫助,但并不是唯一方案。通過優化算法改善殘影和托尾的存在是一種廣泛的方法。對第一平畫面殘留的影像進行計算,輸出的第二屏影像信號進行相應調整,使最終合成的結果是清晰自然的,要求得到的畫面。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聲稱又有更高反應速度的液晶電視殘影和托尾依然比較明顯,而使用落后一代屏幕的液晶電視確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消費者對反應時間的挑選主要通過對電視機運動畫面的展示能力判斷,切不可輕信一個兩個的參數值。因為人們關心這個參數主要在乎的是拖尾現象,但是解決脫位現象方法不一,單純提高反應時間也未必有什么好的效果。此外,電視機的參數標值往往是個理論值,更是未必能說明實際的性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