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不斷尋找生產成本的“洼地”已成為跨國公司唯一不變的戰略。此前就有報道,三星“皇儲”李在鎔于去年10月親赴越南考察了擬于2008年底前建造的一座年產1億部手機生產基地的廠址,工廠投產后產能超過其全部產量的一半。而在2004年,三星已將位于英國和西班牙的兩座手機工廠遷往斯洛伐克和中國的天津。
顯然,在全球經濟面臨嚴重不確定性、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抬高及人民幣遠未達到升值目標的背景下,將中國內地的生產線遷往他國就很可能不僅僅停留在傳言階段。
但格外注重中國市場的三星顯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市場。鄒積凱就說,三星在中國的投資一直穩步增長。他告訴記者,截至2007年,三星在中國投資已達61億美元,今年初的計劃是再追加投資12億達到73億美元。
三星遭遇新一輪的成長天花板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已公布的第二季財報也能看出三星下滑的端倪。三星集團2007年第四季度的營業收入為17.48萬億韓元,今年第一季度為17.11萬億韓元,第二季度為18.14萬億韓元,在營收增加的前提下,收益凈額卻在下降,去年第四季度為2.21萬億韓元,今年第一季度為2.19萬億韓元,第二季度下降到2.14萬億韓元,與此同時,銷售費用也在大幅增加。在公布的銷售、管理和一般費用賬下,去年第四季度為3.08萬億韓元,今年第一季度為2.53萬億韓元,第二季度則攀升至3.21萬億韓元。
季報提供的也許只是短時期節點上的數據,并不能表明長期趨勢,但近期的媒體報道亦表明三星狀況并不樂觀。8月29日的韓國《朝鮮日報》報道說,三星電子進入下半年以來,經營業績呈垂直跌落趨勢。國內外主要證券公司紛紛下調了三星電子第三季度的業績展望。而三星內部也表現出畏難情緒,高層內部會議上彌漫著濃重的悲觀氣氛,承認目前尚未找到適當的策略來改變這一困境。
究其根源,三星目前的困境更多的是由其長期形成的運作模式和組織構架造成的。
波士頓咨詢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漢斯·保羅·博克納認為,韓國企業過于拘泥傳統的經營革新模式,千篇一律地以開發新產品或開拓新市場來發掘成長動力。漢斯·保羅·博克納說此番話時正做客首爾,自然委婉至極,而且并未指名道姓,只是點撥韓國企業的通病。
韓國業界則明確的批評說,三星很多主導產品的特點像櫻花,雖然有可能盛極一時,但產品壽命短,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一旦決策失誤,很可能造成巨大損失。另外,如果缺乏熱銷的主導產品,三星就有可能頓失方向感。三星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時尚是三星手機的最大特點,但一旦與時尚脫節,三星手機就不會再給人留下任何印象。
這樣一種經營模式在中國被稱為資金推動型的增長模式,深層次反映了歷屆韓國政府對大企業的“縱容”狀態。韓國政府執行的低利率政策鼓勵了大企業的借貸行為,致使企業敢于豪賭千金。有資料顯示,韓國大企業的負債率均超過自有資產的一倍以上,最高的達到400%多。借助銀行的信貸支撐,許多大企業敢于一擲千金,豪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