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權威奢侈品調查機構LuxuryInstitute通過對年收入、家庭凈資產分別為20萬美元以上、70萬美元以上家庭的調查,近日公布了多項富人們喜愛的品牌。其中一項是豪華音響,名列前三的依次為:丹麥的Bang&Olufsen(以下簡稱為B&O)、美國的Bose和日本的Nakamichi,另外則包括JBL、JVC、Kenwood、Klipsch等。
然而被評選出的前三大品牌,在中國市場卻命運迥異。除了Bose因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以外,2002年9月,在上海奢侈品標志性地域—恒隆廣場,Nakamichi推出其第一家中國旗艦店后不到3年,卻鎩羽而歸,其原來的門店后來成為B&O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個旗艦店。在Nakamichi出師未捷的情況下,B&O接下了這一棒。
但是,B&O仍然要做Nakamichi沒有完成的工作:教育市場—告訴中國的中產家庭什么叫真正的頂級豪華音響,另外還要證明它的65英寸HDTV為什么要賣13500美元,甚至還需要教會中國消費者區別出B&O與日本索尼、松下的技術、品牌的差別。實際上,B&O能否做到中國中產家庭發自肺腑的像購買LV那樣選擇B&O,是其投入中國市場的關鍵。
需要提醒的是,購置一款普通型LV的包,大約花費2000美元以上,而購置全套基本的B&O,中產家庭需要支付出60000美元以上。
那么,B&O將如何征服中國中產家庭,尤其是作為一家奢侈品公司,其領導人如何決勝?
無視目標市場
“征服中國中產家庭?我從來不這樣去想。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告訴中國家庭,B&O的價值所在。我們從不鼓勵銷售員去和顧客比較其他公司的產品。”B&O亞太區執行董事麥立浦(Dr.LarsMyrup)這樣告訴《經理人》。
B&O對目標市場的概念不以為然。甚至B&O也不建立類似同樣出于歐洲的荷蘭飛利浦那樣嚴密的核心小組。麥立浦甚至認為正是這個缺點幫助了企業發展。
B&O在2006/2007財年實現的營業額是43億7600萬丹麥克朗(約5.88億歐元)。“目前,我們在中國內地的十三個主要城市已開店二十家。中國市場正在貢獻更大的營業份額。”麥立浦表示。
然而無視目標市場,卻能達到高額營業額,B&O究竟如何做到?另外從2004年至今的4年中,麥立浦又是如何打破Nakamichi曾深陷其中的頂級豪華音響市場中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