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視頻監控技術和方案的發展歷史,業內人士都會如數家珍,模擬、數模結合、矩陣、DVR、網絡數字系統、全數字系統等等如云。20年視頻監控技術的發展,逐步的從關注圖像技術本身(例如分辨率、照度、環境適應、光增益光抑制、壓縮算法、延時等),向圖像的傳輸(光纖/IP)、接入(無線/IP Camera)、保存(本地、集中式、分布式、備份)、價值開發(智能分析、聯動)方向發展,而視頻監控的需求,也逐步從10-50個監控點,向幾百、成千上萬、數十萬個監控點規模發展,從幾根光纖、到局域、城域到廣域。
被稱之為第一代的模擬監控系統,突出了對圖像質量的要求,矩陣和顯示系統配合,很好的還原了圖像質量,延時短,滿足了在小規模、小范圍下的質量需求和管理要求。但在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致命問題:系統限制了監控數量和區域范圍,不易擴展;無法靈活、高效儲存和交互;只能最簡單操作類管理,多級多權限多域操作無法實現。
被稱之為第二代的數模結合監控系統是在原有模擬系統上升級改造,模擬圖像采集后,將視音頻信號通過光端機遠程傳送到中心,通過編碼存儲為數字形式,完成遠程的視頻傳送和交換,管理和控制的功能更加豐富,更加靈活。它解決了第一代系統的部分問題,但是要實現遠距離視頻傳輸需鋪設(租用)光纜、同時前后段均需安裝光端機類設備,系統建設成本高,不易維護,線路實現也是最大的障礙。
被稱之為第三代的網絡數字監控系統將傳統的模擬視頻信號在本地轉換為數字信號,就近接入IP網絡,利用最廣泛、成本最低的IP網來傳輸,實現了視音頻的數字化、系統的網絡化,IP可達即能實現監控點統一就近接入。由于省去了傳統的布線、工程施工、線路維護等費用,使得網絡監控系統的部署成本大大降低、接入數量也消除了對矩陣容量的依賴。對于使用者來說,通過IP網管,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一目了然,故障情況自動報警,對于并發的控制需求,可以在預先設定的規則下有序操控。系統能夠方便的擴展,容量平滑升級,保護前期投資。
被稱之為第四代的全數字智能化監控系統從前端視頻源開始實現數字化和標準化,結合先進的計算技術、數據管理和交換技術,視頻圖像系統成為重要的資源,與IT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其他應用系統間實現無縫連接,統一管理和控制。圖像資源整合與開發是第四代監控系統的重要特征,把視頻監控圖像這類非線性化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規模化、系統化、平臺化,為上層不同類型的業務應用提供開發資源。
前端一體化、接入多元化、視頻數字化、系統網絡化、管理智能化是視頻監控系統公認的發展方向,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最基礎的兩個前提。
視頻監控系統的數字化,是系統中的視頻、音頻、控制信息從模擬狀態轉化為數字狀態,實現了從“以成像技術為中心”到信息采集、壓縮、傳輸、系統控制的轉變。數字化使得圖像的低帶寬遠距離傳輸、低成本大規模存儲、智能識別分析、業務集中管理成為可能,是推動視頻監控業務發展的關鍵。
系統網絡化意味著視頻監控系統的結構從早期小規模分散型孤島向多級分層分布式系統發展,由于IP技術具有實時多任務、多用戶、分布式、標準化程度高等特點,使得系統具有通用性強、開放性好、組網靈活、控制功能豐富、數據處理方便、人機界面友好、便于維護,容錯實現等特點,豐富了接入方式和成本,同時打破了布控區域限制,打破了部署和擴展的地域和數量界限。
智能化離不開分析、統計、模型、算法、處理、聯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數據、流程、控制經過復雜的設計來實現。視頻圖像進入應用時代,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就是視頻監控系統平臺,IP是統一各業務系統消息交互機制的標準和規范。于是,IP技術被業界一致認為是未來視頻監控的主要承載技術和平臺。
視頻監控作為一種業務應用資源,一旦找到了IP網絡這個航母級的發展平臺,傳統的架構將會很快崩潰和邊緣化。因為,在技術領域,能夠統一天下的一定是標準,而標準一定代表著規模和開放。
在IT領域,一直困擴大家的一個問題:為什么網絡技術有很多種,IP并非最優秀,卻能一統天下?這個問題討論了很多年,也已經被現實做印證。ATM和IP之爭,被認為是通信行業經典的PK。ATM技術優秀的業務能力、安全穩定、強大的QOS,被internet、IP網絡的快速發展沖垮,而一直被認為是IP的缺陷(安全、多業務、QOS等)被很快解決和抑制。如今,照相錄像全部數碼化、傳統廣播電視已經數字化高清了,通信業務(固定電話、手機長途業務)也已經是IP承載了,會議電視系統從H.320 E1專線標準過渡到H.323 IP標準,視頻監控走到今天,必然會選擇IP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