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材對重放聲音的影響,在“發燒音響”領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一些Hi-Fi系統中使用不同的信號線,聽音者會感到有明顯的聲音特質的改變。決定線材質量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是由材質、構造形狀、接入方式、傳輸的信號電磁特性等來確定。
材質方面,大多數線材都以銅為原料,在接插頭采取鍍銀或鍍金處理,一般銅的純度用幾N表示,如4N、6N……等。現在有TPC(電解銅)純度為99.5%,OFC(無氧銅)純度為99.995%,LC-OFC(線形結晶無氧銅或結晶無氧銅)純度在99.995%以上,OCC(單晶無氧銅)純度最高,能達到99.996%以上,分為PC-OCC和UP-OCC等。純度越高的銅材導電性越好,傳輸信號失真就越小。
從線材的構造形狀來看,也是有多種多樣,這里以一款“發燒音箱線”為例來說明。這種線材采用6N單芯線與多芯純銅線絞繞,以非常緊密的絞繞技術,先將6N單芯線七股絞繞,外包覆PE隔離層,再以19股6N純銅線絞繞成一小股,七小股絞繞成一中股,六中股包圍由PE層披覆層的中間6N七股單芯線。外徑約為1.6cm,線芯截面積為5.5mm2(各二條,可承受安全電流30A以上),有多芯純銅線可以接地。共七層不同材質披覆與屏蔽層結構,長度為3m,因為太長會增加信號損耗。要使兩主音箱距離恰當、形成合理的聲場,不能過短,一般音箱線的長度為2.5m左右。
從接入方式來看,高檔的音箱線是由兩種不同直徑的銅絲構成的線芯,用來傳輸不同頻帶的音頻信號。用兩條喇叭線把音箱和功放機連接起來,叫“單線”連接,是一種最常見的接入方式。而有的音箱和功放機的每一邊都有兩路獨立的“+”“-”極,它的中高頻與低頻是分開傳輸的,需要分別接入高低音喇叭單元,通常稱“雙線分音”,若要用上述發燒級的線材接入,就需要兩對線,一般來說“雙線分音”接法的音箱發出的聲音會比“單線連接”更清晰、聲音透明度更好,現場感也更佳。
“趨膚效應”和“麥克斯韋效應”是電磁信號傳輸過程中出現的物理現象,音箱線的頻寬和頻率相關的相位偏移直接與這些參數相關。喇叭線的信源阻抗約為0.1Ω到8Ω,多數還伴有微量感應分量的阻抗呈現,并且負載平均阻抗是2Ω~16Ω。伴隨著高電抗變化,多數的喇叭還表現來自未補償高音單元的50μH到100μH的殘余自感應。合適的低R和L值的喇叭線(這樣聲音頻段的衰減才能夠保持一個常數)需要配合低介電系數和高質量的絕緣物。考慮這些影響的重點是把功放和音箱以及連線作為一個系統來統一補償,單純改變線材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歸結到實際的應用領域,這些理論值會給我們的聽音效果帶來什么影響,人耳到底能否區別音響系統中音箱線材的改變呢?下面是來自專門論壇Audioholics的一次有趣的測試。
測試使用Martin Logan SL-3音箱,兩種線材都連接在專門用于“黑箱”測試的ABX轉換器上,聽音者從外部無法得知目前使用的是哪種線材。測試的參考線材是價值80美元左右的Monster 1000“怪獸線”,對比的線材則是用四個普通晾衣架拉直后擰在一起焊接而成,可以說對比特別強烈了,晾衣架線材只是普通的鐵質導體。兩種“線材”的長度均為2米。參加測試的人員為12位音響發燒友,播放音量調節到75dB(1kHz),播放的節目是參測者從未聽過的高質量錄制的爵士樂曲。經過5次反復測試后得出的結果令人感到意外,所有參與測試的聽音人員都沒有聽出哪種線材的音質更好。即使在使用衣架作為線材時,所有的參與測試的人員都認為,他們聽到的音樂音質良好。
這并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一般來說人們很容易聽出音源、功放或者音箱的好壞,當整個系統達到一個頂級的配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發燒級”時,線材的影響是不是能給人帶來聽感的明顯變化呢?筆者認為在很多情況下的原因是來自心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