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來算全球DVB格局,早先是歐美大廠,200-300K/M,如GI,HIMATE...韓國是全球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大約有近100來家的整機生產商,而且不少是大家氣的公司,有自己完備的RD隊伍,并且領導世界的EPR的走向。
臺灣只是最近幾年才轉做消費類電子硬件研發的地區,現在正火的DVD臺灣廠商占有絕大的市場份額,如ALI...,在臺灣后PC市場的的情況下,許多臺商正重點轉做DVB,而且這種苗頭正枉,如ASY...等利用早先的OEM,M/B的生產優勢,大量接外單,月產極其可觀,大有后來劇上的趨勢。國內的幾家大廠SVA在臺灣曾開出天量CASE,要求開發-C的CI機,并且已初得到認可,國內FTA機種已比較成熟,各廠家價格競爭激烈,已到你死我亡的地步,整機產品$30元,幾無利潤而言,但還堅守市場,主要是看好大陸的數字化改良,美國與中國幾乎同步進行,在國家廣電局還沒正式公布標準之前,國內40余家廠商正止步觀望,還有DVD的整機廠也大多蠢蠢愈試,這塊市場的肉是大家所公認的。
就目前的技術供應商來看:
ST堅守市場已多年,并且市場份額保持70%,出口產品幾乎被其壟斷。新產品不斷出現,5518---5578--5528,5512---5516---5514,最終STM8000 直到頂峰的HOME GATE,全球能與之抗敵的恐怕沒有,fushitu在臺灣只有2家廠商在用,而且用廠家的話講,以fushitu的方案去中東接單,往往被客戶殺得頭破血流,而且在CA機上,不到半小時就DOWN機。反在大陸市場一至看好,主要是fushitu的技術扶持做得到位,采用單一的代理制,即是IC供應商又是技術支持商,這種好處就是市場自主能力強,不用內部分爭,這點ST做得就不夠好,往往價格是被自己的代理整亂了,亞太區5家代理,甚至包括新加坡及德國的代理也介入,因引起要貨無貨,有價飛漲的情況長久存在。
LSI因產品的連續性差,因此早先大好的形式被搶,所以目前已無什么量而言,IBM質好價高,市場主流$25.00是普通廠商所不考慮的方案,BRODCAM早先在美由2家大廠支持,月出片量可達600K,但5500的出現已搶回你份額,現在已只有微量出貨,在大陸已不成氣候。PHILPS雖說原廠在全力主推此方案,又有ARROW這種全球性的代理商支持,但市場仍不認可,主是產品無層次,且性能不可而語,主要是市場宣傳不到位,另有一此全球性的IC研發商,如臺灣幫已研發2年多,但始無產品問世,主要是版權被控,技術硬件壁壘始終無法打破,這也是臺灣廠商DVD市場做得好,而DVB市場無所建業的原因。NEC最近在此領域有所動做,其產品在臺灣已有應用,ST已將其列入頭號強敵,估計不久,又會有新生的力量在此市場動做,誰勝誰負,到時自有分曉,時間將是2004年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