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頂盒采用軟件技術實現數字電視即時CA解密(由于沒有計算機的支持幫助)必須解決兩個關鍵點:一是提高對信號處理的運算效率來達到和電視廣播同步運行的匹配。其次為了保證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強度來湊合存儲空間限制和運算效率,還不能提升機頂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FTTH進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儲器件的不斷開發成功,它還可以起到家庭網關的作用(這方面的論述從略)。
據說國際上在本世紀初就有這方面家庭網關的產品問世了。在模擬傳輸時代美國不贊成采用機卡分離技術,而歐洲則熱衷于智能卡技術。數字傳輸興起,機卡(智能卡)分離技術明顯占了上風。上世紀末歐、美 提出機卡分離方案僅僅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系統而采取的一種技術措施,如今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促使了信息化發展。數字電視只是其中的一個狹義內容,將來不僅在傳輸系統領域要三網融合,在不同行業之間(比如電視和電信)分隔孤立的概念也將被打破。電視機不僅能作為圖像節目觀賞用,也應當成為用作監控和各種數據信息交互顯示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各種資源包括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通信資源、知識資源、計算資源、軟件資源、甚至專家資源的整合、實現、應用都應當考慮進機頂盒中去.康佳集團已經提出他們今后的機頂盒產品將融合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的功能,可以實現多種交互式操作,將是一個多媒體信息娛樂中心;中科大洋公司在充分發揮軟件研發的強擋力量上,把電腦和電視的優點集中在一起.建立起朝三網融合方向發展的“家庭媒體中心”;華為公司認為終端產品的發展趨勢一定是融合,要從單一功能的終端向綜合智能終端演進,終端既要具備消費類產品屬性,還要增加網絡屬性.只有提供綜合業務的運營商才能在未來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而綜合業務的定位逼迫終端廠商必須具有綜合業務和多種融合技術的提供能力.所以完善可靠的終端軟件升級方案才是最重要的.華為提出終端機頂盒應是“網絡的延伸,業務的載體,而不是家電的附庸“華為將機頂盒定為”家庭媒體娛樂終端平臺”; 著名的天柏公司也指出:模塊式解決方案不能避免CI模塊的壟斷,把CA接口往IC卡里轉移有明顯缺陷.他們認為“硬件通用,軟件下載”的軟硬分離模式將會成為中國機頂盒制造業的發展主流。
軟件加密的優勢:
1. 可通過實時更換加密算法和密碼認證體制,使系統更加安全可靠。
2. 開放的加密平臺實現了系統兼容性和開放性。
3. 可與其它功能軟件共用同一個處理器,通過軟件化和資源共享,實現了低成本.
不僅如此,網絡的平臺也已經不限于因特網、有線/無線(包括衛星)廣播網,也將包括無所不在的電力網,這相當于實現網格思路。屆時所謂的機頂盒,應當具有高速運算,大容量存儲,統一的軟件下載更新技術,個性化的安全保密. 這就是未來發展方向的智能化家庭網關。技術總是遵循著螺旋式上升的規律發展,一項成果雖然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不被肯定,但是隨著技術和環境的進化,條件成熟時它又會萌生出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有關領導部門應該把重點放在更遠的潛在發展工作上。因此在考慮過渡性產品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能有利于發展升級的前景和空間。
事實上,上世紀末李幼平院士提出的既要達到“普天下共享”,也要達到“各取所需”的“信息陽光”理念已經勾畫出這個雛型(這樣的機頂盒不知和電腦有何區別)。
隨著增值服務、個性化服務的興起,未來數字電視的涵義一定會廣義化,向數字多媒體交互家庭網關方向發展。
多媒體信息(視、音、圖、文、數據)的交互既有公共信息的廣播方式,又有私有信息點對點的點播方式,從全局發展方向來看,DVB-C已趨沒落,FTTH全光網的勃起已使HFC黯然失色而將結束歷史使命(上世紀80年代,曾興起FTTH的熱潮,但高昂的投入價格連美國也負擔不起,于是AT&T公司提出的HFC過渡方案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數字化、網絡化完成后所有信息都將以二元碼0、1的不同數據格式融合在網上(可以是不同的物理網)流動,這可以稱之謂“0、1 over everything”。那么能否啟用一個統一的能包含所有不同信息的內容和功能要求,又能兼顧廣播、組播和點播傳輸格式要求的終端收/發設備呢?這樣可以簡化各種協議的轉換。有說這不現實(可能是指現階段),更有持否定態度者說這不可能。但也有相當部分人士看好IP(更寄厚望于IPV6),指出IPTV已提到日程(實際上已在應用) ,它解決了ADSL和HFC之爭,更適宜于流媒體傳輸,認為IP必定over everything。
筆者認為:動態軟件升級下載技術才是未來機頂盒發展的趨勢,從前瞻性出發,有關標準和規范的研究應當現在就開始著手進行。
二、一體機
把機頂盒裝入電視機里,然后依據“機卡完全分離技術”將原嵌入機頂盒中包括軟硬件的核(也許將來還能包括其他各種應用業務)剝離出來存放到機外的所謂“卡”中,這張卡承擔起類似于機頂盒的功能。據介紹這種顯示終端稱為“機卡分離模/數一體電視機”簡稱“一體機”。據有關鑒定小組的鑒定結果稱:“該項目實現了數字與模擬電視接收一體化、有線數字電視接收與顯示一體化,是國內數字電視產業化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宣稱這標志著中國數字電視已經開始告別機頂盒時代。筆者對此存疑。
信息數字化傳輸時代,信息的內容從三網融合的概念來說將包括“視、音、圖、文、數據以及各種應用業務(這些信息還都在不斷地迅速發展)”而不僅僅限于電視圖像信號。就算一張卡能包羅萬象,恐怕也需要不斷升級(如何升級法!換卡還是下載!要不要用戶不斷掏錢),因此機卡完全分離的一體機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產品,是否是發展新起點值得置疑。
筆者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一體機能否為市場接受。先看看歷史的教訓和經驗:上世紀80年代錄像機興起市場火旺,當時日本人先想到錄像機中不少部、組件和電視機完全相同,如果把錄像機裝進電視機合成一體機成本會降低很多,記得三洋公司首先出臺了“錄像電視一體化的監視器”,價格果然便宜,而且省空間、省連接、省操作。據說當時國內有些電視機廠家也在考慮生產這種一體機,但市場運營的效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原因在于電視技術和錄像技術是兩種不同發展速度的技術,電視技術比較完整成熟,更新換代的速度比較慢,功能的更新不會影響舊型號產品的觀看質量(與之無關);而錄像技術的發展速度極快(當前機頂盒技術的發展速度恐怕比它還快),幾乎達到一年甚至半年就新生一代。新生代一出現,老一代的缺陷就暴露無遺(電視機就沒有這個問題)。多種技術的合一和兼容應該是方向,但是兩種不同步的技術采用硬件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注定得不到市場的認可,而要被淘汰。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末,受雙卡錄音機火旺的啟發,一位美國商人找國內一家廠商談合作生產雙卡錄像機事。國內廠商負責研制生產,美國商人負責銷售市場。從當時在中國錄像帶轉錄的熱潮來看似乎市場前景很好,但經過仔細分析不可行。并非技術上有什么障礙,因為當時香港已經有租看錄像帶市場出現,和個人買錄像帶轉錄相比,租費要便宜得多,還省家里的空間,老百姓不會舍便宜而取昂貴,所以雙卡錄像機始終沒有出場不了了之。
現在再來看一下一體機的情況,電視機(包括數字電視機)標準一旦確定,技術也就完整成熟,而機頂盒卻處在風華正茂,千變萬化之中。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會怎么樣可想而知。更何況前面已經分析到,當前類型的機頂盒也只不過是一個不太長久的過渡產品。所以機頂盒生產廠商還是從仔細研究當前和今后數字電視的發展趨勢來決定如何生產機頂盒的方向吧。一孔之見,敬希不吝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