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聲指標設計
1.多功能廳: 我們在以往會議廳電聲系統設計時,聲學特性指標均采用廣播電影電視部部分頒標準GYJ25-86<<廳堂電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中語言和音樂兼用的電聲系統二級(語言電聲系統一級)聲學特性指標.考慮到新建的北京飯店多功能廳應具備多媒體會議、同聲傳譯、會議電聲、文藝表演及交誼舞會等多種使用功能的要求,因此電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采用語言和音樂兼用的電聲系統二級聲學特性,為此多功能廳電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為:
1.1最大聲壓級 (空場穩態準峰值聲壓級dB) 125-4000Hz范圍內平均聲壓級大于或等于93dB
1.2傳輸頻率特性 63-8000Hz,以125-4000Hz的平均聲壓級為0dB,允許偏差值為+4至-12dB,且在125-40000Hz內小于或等于正負4dB
1.3聲場不均勻度 在1000Hz和4000Hz聲場不均勻度小于或等于8dB
1.4傳聲增益(dB) 125-40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8dB
3.1.2.2.夜總會參照WH 01-93《卡啦OK、夜總會電聲系統特性》。 3.1.2.3.杜比立體聲影院參照 GYJ25-86<<廳堂電聲系統聲學特性指標>>。 以上聲特性指標按照國家標準(GB4959-85<<廳堂電聲特性測量方法>>進行測量。 注:為達到上述建筑聲學及電聲指標,還需采用專業聲學設計與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針對每個廳堂進行具體建聲及電聲設計,這需要確定每個廳堂的形狀與用途,并與裝飾公司之裝飾設計和施工融合才能實施。一般應在甲方確定廳堂用途和簽訂工程合同后進行。
室內設計把滿足劇院觀眾廳的聲學要求擺在首要位置,為配合建筑聲學設計,要求把劇院的混響時間控制在1.2秒以內。觀眾廳的天棚及墻面均按吸聲及擴散要求做了特殊的構造形式。為充分利用直達聲,通過對觀眾廳的反射面設計達到觀眾席聲場分布均勻。本設計是通過精確設計天棚反射面分布及調整其傾角,讓反射聲更有效均勻地覆蓋觀眾席。一般垂直墻面觀眾廳,側墻有效反射面比較小,反射聲又多為掠入射到觀眾席,效果大為遜色于天棚,本設計側墻反射聲較多反射到中、后觀眾席,這樣既可防止觀眾席前座可能產生的回聲,又能夠彌補直接聲隨距離衰減的不足。本設計舞臺口天棚反射面比較低,舞臺口側墻面反射聲后掠,經計算證明沒有出現回聲的可能。后墻是觀眾廳回聲的主要發源地,本設計除利用后墻起伏的擴散作用外,在后墻敷設足夠數量的寬頻帶吸聲材料,以根除回聲的影響。為防備放映室、聲控室墻面反射對觀眾廳前座的不利影響,放映室、聲控室墻面內放置吸音棉。舞臺天棚和舞臺后墻5米以下敷設寬頻帶吸聲材料,以防止舞臺天棚和舞臺地板之間可能產生的顫動回聲(本劇院唯一可能產生顫動回聲的地方)和無天幕時舞臺后墻產生的回聲。觀眾廳弧形曲面后墻由于已經作了吸聲和擴散處理,加之本身曲率半徑較大,因此無產生聲聚焦的可能。觀眾廳和舞臺為密實圍護結構(墻和樓板)的圍閉空間,隔聲的薄弱環節為門。本設計全部進入觀眾廳的入口均為雙重門聲閘間處理,隔聲量容易達到40分貝以上。穿墻管線應注意管線與墻之間的密縫。本設計吸聲材料布置是后墻布置全頻帶吸聲材料,后側墻、后天棚布置中、高頻帶吸聲材料,之外的其他地方布置低頻吸聲材料(經聲線分析反射面位置除外)。并在設計上考慮了在觀眾廳的后側墻部分預留了可調整的位置,在施工過程中可根據現場聲學測試的結果及時調整墻面的構造做法。
在劇院設計中,具體的設計程序是:體形設計(調整)--材料的確定--聲學的計算(主要是混響時間的計算)--參數測試--在施工中預留部分墻面作為調整部分--中間調試(聲學測定和調整)--竣工測定和聽取評價。
另外,設計師在施工過程中要求施工企業采取以下措施:
1. 聲學裝修結構包括天棚承重結構和墻面支撐結構,要求有足夠的剛度,連接要牢固,結構絕對不能出現可移動或搖動的情況,支承連接點宜多不宜少。
2. 面層和骨架連接要牢固,固定點要多,從而使面層、結構和基層成為整體,使聲學裝修受聲后不會產生二次振動,要求面層和支撐結構固定點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公分。
3. 穿孔板要嚴格按設計要求的孔徑和孔距加工,穿孔后要清除孔洞周邊的毛刺。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注意不能堵塞孔洞或減小孔洞斷面,特別是面飾涂料時常常堵塞穿孔板孔洞使聲學構造完全失效。
4. 吸聲構造中離心玻璃綿氈要緊靠面層敷設,離心玻璃綿氈不能受潮,不能染涂可能堵塞其孔隙的污物或涂料等。
5. 應該注意放映室、聲控室等和觀眾廳之間的隔聲,除墻、門應有足夠的隔聲外,觀察孔應該用雙層玻璃。
6. 聲學裝修要求面層連接嚴密,在板與板之間、各界面交接處絕對不能留有縫隙。
7. 電聲揚聲器系統應該用獨立的支承結構,不宜和建聲裝修共用支承結構,聲學裝修面層要求和揚聲器系統相互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