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議召開過程中,有些會議用戶可能只需要音頻就完全能夠滿足需求,視頻就顯得不那么必要。隨著VoIP應用的普及,單純的音頻會議也就變得更加重要。寶利通、泰德和RADVISION公司MCU將傳統的電話和VoIP電話整合起來,VoIP提供商廣泛使用SIP連接協議,RADVISION開發了一套SIP協議棧,其他設備廠商也允許其MCU處理SIP連接。與會者在移動電話或其他設備,以及3G終端上就能召開視頻會議。1995年以前,音頻質量都嚴重受到帶寬的影響,現在,回聲取消和外部噪音減少技術也得到了逐步發展。寶利通和ClearOne引領著桌面麥克風電話的發展。寶利通和MPEG-4ITU工作組讓音頻處理技術得到了徹底的改善,設備商都采用了HiFi音頻技術,安裝一臺中央擴聲器和外置擴聲器來提供立體聲。就目前而言,系統擴聲器作為傳輸音頻信號地重要設備,是商務視頻會議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質量上仍然有待提高。
與獨立的音頻需求有所不同,如何實現數據共享是用戶對視頻會議需求的一部分。大多數的編解碼器都能夠驅動兩臺監視器,甚至3、4臺。起初,數據傳輸僅僅是將PPT文檔發送到遠端的PC或者基于PC的視頻會議系統。1996年,ITU數據共享標準T.120通過批準,并運用到了微軟的NetMeeting中。2000年,泰德推出了Duo Video,寶利通推出了People+Content(人+內容)。2004年,業界通過了H.239數據共享標準之后,索尼立刻支持響應,其他的廠商也緊跟著支持該標準。
3、會議預定系統和多點控制單元(MCU)
如今的視頻會議實現了預定和組建的完全自動化操作,在會議召開的過程中不再需要專門的會議管理人員或員工進行會議預定。
寶利通在2002年提供了MGC MCU來解決這一問題,現在寶利通的ReadiManager硬件解決方案整合了管理系統和會議預定系統。泰德的TMS和RADVISION 的iVIEW套件也為解決會議管理和預訂問題提供了便利,愛斯樂和索尼為RADVISION提供的iVIEW完全整合了會議管理和預訂系統。
我們所應用的大多數商務視頻會議都是三方或三方以上的,因此,如何讓多方參與的會議變得簡單、輕松就非常重要。但在1995年之前,基本上所有系統都需要安裝外置MCU和視頻會議管理器。索尼在1996年將首款內置了4點控制的MCU的PCS-5000會議室系統推向市場。寶利通的ViewStation也在1997年內置了MCU。現在,除了一些入門級的系統設備外,基本上所有的設備都內置了MCU。
4、攝像機突破質的飛躍
隨著視頻各項標準的推出和在技術方面突飛猛進的發展,攝像機的質量也得到了穩步提升。攝像機的設計要小巧,方便用戶安裝、移動,價格較貴的攝像機也能夠捕捉到更好的視頻質量,如應用于視頻監控環境的攝像機視頻效果就非常好。在攝像機市場上,索尼借助其在廣播攝像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幾乎主宰了整個攝像機市場,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
5、安全和互聯互通
1996年,當大多數的視頻會議都連接到幾條ISDN線上時,安全問題上沒有太多顧慮。要想在截取線上傳輸的任何信號,基本上不太可能,當一條ISDN線纜脫離系統時,泰德開發的SoftMux自動降速。我們進入IP時代后,視頻會議中數據共享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加密技術顯得尤為重要。VCON開始了視頻加密技術,泰德也采用了內置音視頻、數據加密技術。當用戶從一個局域網連接到另一個局域網時,地址解析和防火墻穿透問題成為了IP視頻會議快速發展的一大障礙。各個廠商都在開發或銷售NAT/Firewall 解決方案。2005年泰德推出了Expressway,這項技術一推出,很快得到了ITU的認可,成為了H.460.18和H.460.19的基礎。2006年,LifeSize也推出了LifeSize Transit。盡管業界在互聯互通問題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要讓擁有不用廠商設備,在自己的視頻網絡上運行視頻會議的最終用戶互聯互通,在地址解析和防火墻穿透技術上仍有很多工作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