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每年的3.15消費者權益保障日的臨近,我們也把關注的目光重點轉移到消費者維權行動中來。今天筆者就日常消費者在選購液晶電視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四大盲區作一次詳細解析,看看大家平時到底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被廣告和商家的宣傳所誤導。
估計大多數朋友在選購電視的時候,除了看看外觀和畫面效果以外,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這機子用的是哪里產的屏幕”。的確,如果能夠有塊好的液晶屏幕,用戶日常使用過程中可以享受到更佳的視覺效果,誰不希望自己的電視色彩自然層次豐富呢?!
不要盲目崇拜面板產地
只是屏幕的好壞并非完全由面板產地這一項來決定。不同產地的液晶屏幕從根本上來說只是各家面板廠商的開發技術資源不同,而不能代表屏幕的技術高低和質量優劣。目前全球五大液晶面板生產商,夏普、S-LCD(索尼與三星合資組建)、LPL(LG與飛利浦合資組建)、友達和奇美生產的液晶面板都有各自的技術特點,沒有任何權威機構敢斷言其中一家廠商的面板一定優于其余各家。
首先,各家液晶屏生產技術相異會使面板表現各有風格。例如夏普由于采用了獨特的ASV技術,使其屏幕可以擁有較低的反射特性,從而改善液晶電視在暗畫面黑度降不下去細節容易丟失的問題。而LPL生產的S-IPS面板則改善了原IPS模式在某些特定角度的灰階逆轉現象,使屏幕擁有更寬廣的視角范圍。三星和索尼在最新的液晶電視系列中采用先進的背光源來配合面板,因此其產品在色彩表現方面更加鮮艷生動。臺灣兩大面板廠友達和奇美生產的液晶屏相對而言專利技術不如其余三家尖端,但整體運作相當成熟,產能巨大且質量穩定,尤其在37英寸和42英寸的Full HD面板生產方面擁有絕對的資源優勢,產量增加又帶動成本的下降,因此臺灣屏從性價比方面來看絲毫不落后于其它廠商。由此看來,不同產地廠家生產的屏幕應該說是各有所長。
夏普液晶電視生產線
其次,同一產地的液晶屏也分三六九等。在液晶面板生產過程中,制造商會根據客戶訂單的要求來提供不同指標的面板。舉個例子,同樣是32英寸的屏幕,A客戶要求的面板指標是亮度均值為450cd/m2,對比度在800:1以上,直徑0.2mm的亮點不超過3個,面板價格為每單位300美元;而B客戶要求的指標則是亮度在480cd/m2以上,動態對比度達到3000:1,直徑0.1的亮點不超過2個,面板價格為每單位320美元(注:以上數據僅作舉例說明用,不代表任何廠家實際指標要求)。根據兩個客戶的不同要求,制造商在生產面板過程中針對A和B客戶的具體指標來調整玻璃基板的投入、內部液晶成分的配比、濾光板的使用等方面,同時后制品工程的導光板采用、光學膜組合、機械設備的工程設定條件都會作不同的調整,此外在屏幕在出廠檢驗階段的檢查標準也不盡相同,質檢人員會根據客戶訂單的要求來執行控制流出成品的水平,因此,即使是同一廠家生產出來的面板也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
另外,同一批次生產的屏幕也可能會提供給不同客戶。理論上來說,一條面板生產線出來的同一批液晶屏質量應該是相差細微的,但在嚴格的質檢過程中依然會有等次之分,最好的列入A級,順次下來就有可能就被分成A、B、C三等了,如果同時有三個客戶都下了訂單,但對質量指標作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制造商就會根據實際情況供應不同等級面板給三個客戶。
從上面列舉的幾點來看,液晶面板的選擇并非產地決定一切,即使了解屏幕的來源,也不能斷定整機的好壞優劣。筆者提醒各位網友,切勿盲目聽信賣場推銷人員極力推崇某家屏幕的說法,無論夏普屏、臺灣屏、三星屏,還是所謂的軟屏、硬屏,所代表的僅僅是面板的來源產地而已,沒有任何理由是值得炫耀或者崇拜的。
去年不少廠家還在炒作自己使用“XX液晶屏”,不過經歷了“臺灣屏”事件之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懂得不能單純根據屏幕來判定液晶電視的好壞,影響電視顯示效果的還有內部芯片和電路設計。于是,今年各大品牌又把產品廣告重點放到內部芯片或者所謂“圖像引擎”的方面來極力宣揚了。
不要盲目迷信內部芯片
隨意走訪各大家電賣場,你會發現不少的推銷人員會對你說諸如“我們品牌液晶電視的最新系列型號內部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XX圖像處理引擎”之類的宣傳語,然后還相當熱情地向你演示用了這個“引擎”的產品和沒有用的產品之間的對比效果。那么,這個“圖像引擎”對畫面的改善作用真有如此明顯么?
關系著液晶電視性能的兩大核心部分分別是屏幕和電路,其中圖像芯片是電路中的關鍵。優質的圖像芯片可以對信號進行各種復雜的智能控制,高效高質地處理大量的圖像信息并進行合理優化,從而提升輸出畫面的畫質效果。但是光是采用好的芯片并不能完全體現整機內部電路的性能水平,優質的芯片還需要配合良好的回路設計、合理的輔助及保護設置等元素,共同構筑一個穩定匹配的工作平臺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出芯片的優勢。這就好比一臺電腦主機僅僅擁有強大的CPU并不足以實現高效運轉,還必須依托相應的主板,搭載合理的內存、顯卡、硬盤等配件,而且需要有力的電源支持來保證運行的穩定性。
舉個形象些的例子來說明,A品牌和B品牌的液晶電視均采用了同樣的圖像芯片,但A和B在產品整體電路設計上水平不一。A品牌擁有體系成熟經驗豐富的開發團隊,熟悉該種芯片的工作特性;B品牌還是入門起步的新手,對產品開發還處于摸索階段。那么A和B最終開發完成的產品在整體性能方面就會存在差異,表現出不同的圖像效果。
此外,與前面提及的液晶屏幕產地類似,來自不同芯片開發公司的芯片的根本區別只是各自采用的技術不同而已,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絕對說法。同一家芯片公司也會根據客戶訂單的需求差異來提供不同類型檔次的芯片產品,不能一概而論采用A家芯片的液晶電視就是好,采用B家芯片的液晶電視就是差。
在此筆者提醒消費者注意,目前不少液晶電視在廣告宣傳中喜歡炒作所謂的“芯片”“引擎”等名詞術語,容易使人誤以為產品存在很高的技術含量。同時某些媒體或者推銷人員喜歡推崇吹捧某種“芯片”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液晶電視賣的不是芯片,而是整體的畫面效果,盲目迷信“芯片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每個型號的液晶電視都有一套規格指標,最常見的幾項包括有分辨率、亮度、對比度、視角范圍、響應時間、接口配置等基本參數。對于這些參數我們該如何看出個好壞呢?
以筆者接觸過的不少產品經歷總結看來,這類純粹數據的東西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譬如,A品牌液晶電視的亮度為450cd/m2,B品牌的則高達900cd/m2,這并不能說明B品牌的產品效果就比A品牌的好一倍。亮度提高了但對比度不高,用戶看到的畫面是白茫茫的一片,晃眼且沒有立體感。
屏幕過高亮度會使畫面呈現發白現象
實際上據筆者了解所得,目前液晶電視產品的某些指標參數的測定,國家尚未制定相關的標準和方法,也就是說,各個廠家都是采用自己的一套方法來給產品定指標。如此一來,廠商為了自家產品銷路在規格指標上“報大數”的做法幾乎成了圈內默認規則。由于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時候不可能帶上專業儀器設備去測定到底每臺電視的真實亮度是多少對比度又是多少,更多是靠肉眼感受或者借助一些簡單的測試軟件來判別。所以消費者只有到賣場親眼觀察對比過才能看出效果好壞,千萬不要被宣傳廣告中花哨的數據所蒙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某些產品喜歡添加多種多樣的小花樣小功能,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吸引消費者。例如,C品牌液晶電視配置了多種接口,包括2路HDMI接口和2路USB接口,還有讀卡器插槽和打印輸出接口,實際上普通的家庭用戶真有那么多機會場合把這些接口都用上么?目前市場上的液晶電視產品大概增加一個HDMI接口就增加1000元左右的價錢,配置USB播放流媒體的比沒配的要貴1000-2000元,消費者在商場人員的“諄諄教導”下容易誤入陷阱,聽信“寧愿現在多花點錢爭取一步到位,能看又能玩”的說法。而事實上添加這些接口或者功能以后用戶使用率并不高,很多都是在剛剛購機時候趁著三天熱度勁頭撥弄過幾下,之后就幾乎不再使用,于是這些附加配置基本就形同虛設,而且對電視的畫質效果更談不上改善。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更新換代,這些花樣功能在閑置一段時間后不是落伍了就是老化不能用了,這樣消費者的錢也就等于是白花了。
液晶電視除了是家電產品以外,更是數碼消費品。以前的老彩電可以用十幾年甚至二十年都沒被淘汰,可是目前處于技術急速上升階段的液晶電視更新換代則相當迅速,產品從量產上市到停產退市的周期平均在1年到1年半之間,可以說消費者指望一步到位買臺從2007年到2017年都不落伍的電視是不太現實的。在此筆者建議大家應該理性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配置適合日常使用的,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指標”。打個比方,如果買臺液晶電視回家主要是看有線和影碟的話,基本上1個HDMI接口就足夠了;如果需要經常連接電腦使用的話,筆者建議一定要選擇帶HDMI或者DVI這類數字接口的型號;如果用戶對音質畫質追求比較高,那么選購的時候大可不必考慮帶USB接口,這種小功能不大實用而且性能不穩定,純粹是花哨噱頭而已。
通常各大品牌推出新品都是按系列來區分,每個系列又會根據尺寸大小來區分不同型號,同一個系列的產品會有相似的特點。這里筆者要提醒網友注意,同系列產品的不同機型仍然會存在內部差異,消費者切勿盲目“舉一反三”。
東芝REGZA系列液晶電視
廠商最慣用的一種推銷手法,就是從一個新系列中選取其中的旗艦型號作代表,通過媒體大肆宣傳來普及新品。的確這個旗艦型號從外在工藝到內部電路再到液晶屏幕,也許都是采用高檔優質原材料生產,因此實際畫質效果也相當不錯。然而,這只能代表是這個型號的性能水平而已,絕不能推及到同系列其它型號的身上同等看待。
日立WOOO系列新品展示
例如,A品牌XX系列的47英寸Full HD型號液晶電視采用了LPL生產的優質屏幕,同時在接口方面配備了雙HDMI、DVI和VGA接口,宣傳前期作為XX系列的旗艦型號被送到權威媒體作評測,還在各種展會上面作展覽甚至贏得各種頭銜獎項,因此一上市便受到無數消費者關注目光。不過如此高端的產品有足夠經濟能力承受得起的人畢竟是少數,這時賣場的銷售人員就會給你提供非常“經濟實惠”的參考備選方案:選擇同為XX系列較小尺寸的型號吧。接著向你介紹XX系列還有42英寸和37英寸的型號,產品指標都相差無多,價錢方面卻低了一大截,同時賣場人員還會親切地告訴你,42和37英寸型號也是Full HD屏幕,除了屏幕大小不同以外,小尺寸的所有指標都和47寸型號沒分別。然而遺憾的是,等電視搬回家中的時候你也許才會發現小一碼的液晶電視用的只是臺灣面板,而且接口配置嚴重縮水,少了個HDMI和DVI的接口,真是欲哭無淚啊!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37和42英寸Full HD分辨率的液晶電視面板都來自臺灣。廠家和商家的宣傳中沒有明確表示37和42寸的型號產地,不太懂得個中情況的消費者就會誤以為采用的是一樣的面板。接口配置方面,如果消費者事前沒有看過真機并仔細確認,商家以“貨在倉庫沒擺到柜臺”為借口拒絕現場試機,等到送貨上門后才發現縮水現象的話,再要求更換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因為這時狡猾的商家會告訴你“三包”退換只針對“質量問題”而言,機子沒質量問題不退也不換。
由此看來,購買像液晶電視這樣的數碼家電產品,并不能隨便地“舉一反三”,凡事還得多長個心眼,仔細分辨不同型號之間的差異所在,否則最后吃虧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