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的DVD影碟機品牌多達30多個,型號在幾百個以上而難以準確統計。消費者如何在“鋪天蓋地”的“王婆賣瓜”式的DVD廣告宣傳中,在令人眼花繚亂的DVD市場上,選購一臺物有所值的DVD影碟機呢?那先了解了解DVD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機心
機心就是DVD影碟機的機械部分,它是DVD影碟機中最為關鍵的部件,它直接影響著整臺機器正常使用及其壽命,而機心中最為珍貴的則是激光頭——簡稱為光頭。目前市場上的DVD影碟機的機心基本上有4種類型:
第一種為雙激光頭(DUAL LASERS)機心,機心中有兩個激光頭。當要播放的碟片進入后,讀片機構首先檢測出其格式。
第二種是雙聚焦(DUAL FOCUS)機心,機中只有一個激光頭。它采用雙焦點編程透鏡,當要播放的碟片進入后,激光頭發出不同的激光束自動檢測碟片,然后再按檢測出的不同碟片規格而自動選擇相應的聚焦點來讀取信號,也就是說雙聚焦機心的單激光頭同時產生兩個不同焦距的聚焦光點,其中一個聚焦到CD軌道處,一個聚焦到DVD軌道處,從而來分別播放CD、VCD和DVD碟片。
第三種為雙透鏡(DUAL LENSES)機心,機中也只有一個激光頭,所以它也是單激光頭機心。激光頭上有兩個透鏡,其中一個透鏡用來播放CD或VCD,而另一個透鏡則是播放DVD的專用透鏡,雙透鏡機心采用液晶快門開關來切換不同的透鏡。這種機心容易做到準確尋跡,但由于采用了雙透鏡結構,故必須提高激光束功率,從而影響了激光頭的使用壽命,而且因為頻繁更換透鏡也會使機械故障率高一些。
第四種為雙激光器機心,雙激光器機心仍然只使用了一個激光頭,但是它在一只激光頭里而安裝了兩只激光二極管,其中一只激光二極管發射讀取CD、VCD或CDR碟片用的780nm(納米)的激光束,而另外一只激光二極管則發射讀取DVD碟片用的650nm的激光束,故這種雙激光器機心的DVD機型,除了可讀取CDR外,讀碟速度也更快,其結構也較簡單,降低了機械故障率,并且使用壽命也較上述兩種單激光頭要長。
二、制式
DVD影碟機與DVD影碟和彩電一樣也具有各種制式,目前市場上DVD影碟絕大多數都是NTSC制,只有少部分才是PAL制式的。
三、兼容能力
影碟機的兼容能力就是指其能播放多少種碟片的能力。目前影音市場上的激光碟片一般說來有CD、LD、VCD、CVD、SVCD、DVCD、HDCD、CDR、CDRW和DVD等。
四、升級功能
DVD影碟機增添新功能,不用打開機蓋,更不用更換芯片,也不用借助于任何儀器和儀表,用戶只要把一張智能升級碟片放入機中,開機播放不到一分鐘便可完成整個升級過程,從而使機器獲得新的功能而與DVD科技保持同步。
五、色差輸出功能
色差輸出又叫DVD分量視頻信號輸出或組合信號輸出,它用3個RCA端子分別輸出亮度信號Y(畫質極高的黑白信號)和彩色信號BY和RY。
六、DTS功能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就是數字影院系統的意思。與杜比數字AC-3比較,DTS立體聲的數字壓縮比采用了4∶1的格式,而AC-3則采用了10∶1的格式,壓縮比越小,失真就越小,所以DTS的音質要好得多。
七、光纖和同軸輸出
光纖線是TOSLINKTOShiba LINK線,它是日本東芝(TOSHIBA)公司開發的技術。DVD影碟機后背上的一個角型端子,其上部標有OPTICAL,這就是光纖輸出端子。光纖連接可以實現電氣隔離,阻止數字噪聲通過地線傳輸,有利于提高DAC(數字模擬轉換)的信雜比(S/N)。但是光纖連接的信號要經過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兩次轉換,因而會產生時基抖動誤差,從而影響聲音質量。光纖線常用的材料有塑料、石英和玻璃等,其中玻璃光纖線性能最好,但是價格昂貴。
八、AC-3解碼器
當DVD機中內置有AC-3解碼器時,其后背就會有由6個RCA端子(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蓮花插座)組成的一組杜比數字(DOLBY DIGITAL)AC-3輸出端子,這就是所謂的51聲音輸出通道。51中的5是指前左、中、前右和兩個環繞聲道共5個相對獨立的聲道,01則是指超重低音聲道。
九、虛擬環繞立體聲
虛擬環繞立體聲(又叫模擬環繞立體聲)功能使DVD影碟機在只與電視機或簡單的兩只機外揚聲器相連接的情況下,在播放DVD影碟時,機中電路能夠將聲音信號有效地定向混合處理,從而使兩只前置音箱再現出虛擬的5個聲道的環繞立體聲,使沒有51聲道系統的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到身臨其境的音響效果。
十、斷點記憶播放功能
具有“斷點記憶播放功能”的DVD影碟機就會自動記憶當前的中斷播放位置,當隨后不久再次播放此DVD碟片時,DVD影碟機就會自動從此中斷點接下去播放,省得“而今邁步從頭越”,或用快進功能或用選時播放功能來尋找原中斷點,這就極大地方便了用戶,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
十一、狀態顯示功能
有些DVD影碟機具有狀態顯示功能,只要按一下遙控器上的相應功能按鈕,電視機上就會顯示出正在播放碟片的工作狀態及其各項數據,如已經播放了的時間、碟片剩余時間、碟片章節數、標題數、音頻及字幕語言種類數、錄音編碼類型及聲道數和有無多角度畫面等,使用戶對碟片情況一目了然。廈新DVD-8156等機型就有此“狀態顯示”功能。
十二、用戶圖形界面功能
GUI(Graphic User Interlace)用戶圖形界面功能,它有點像WINDOWS操作系統,使用形象化圖標取代原先的全文字顯示,界面更加友好,用戶對各種操作一目了然,十分方便。
十三、童鎖功能也是一項十分有用的功能,當播放的碟片中含有暴力兇殺、恐怖或者色情等兒童不宜之片段時,具有童鎖功能的DVD機就會自動跳過這些畫面,從而避免對少年兒童產生不良影響。
十四、自動關機功能
當停機幾分鐘后機器便會自動切斷電源而關機。
以上我們簡要介紹了DVD碟機的幾個重要功能,相信大家已經對DVD的功能有了基本了解,下面我們再詳細了解幾個重要術語。
在了解音場技術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音場。音場的概念起源于美國,它的英語為“Sound Stage”,主要是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位置和形狀,包括長、寬、高,是一個三維空間的概念。對于音響器材來說,音場實際上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隊所排列的形狀。由于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布不均勻以及音箱指向性的影響(比如房間的寬度大于深度或者深度大于寬度),音響所播出來的聲場實際上或多或少與原錄音時的情形是有差異的。聲場技術就是讓展現在聆聽者面前或環繞四周的那種三維的空間感和錄音時盡量一致的技術,是對錄音現場、還音系統以及編碼、解碼的規范。
人對可視物體具有立體感受是因人有雙眼,當兩只眼睛看該物體時、會產生視角差。同樣,人耳能辨別來自不同方位的聲音,同樣也是靠聲源與雙耳之間形成的相同或不同的角度。由于角度的差距,使得聲音由聲源傳到左、右耳的時間產生微小的時間差,而人耳的生理特性對這微小的時間差非常敏感,使人能夠產生準確的方向感;同時又由于角度的差距,使聲源到達左、右耳的距離產生微小的差距,人耳又可以通過聲音強弱的微小差距產生距離感,從而使聲像得到準確地定位。從聲像定位原理我們知道如果用一只音箱,只能產生“點”聲源,點聲源只能模擬聲音的強弱并使人產生距離感,而不能產生不同聲源在不同位置的位置感。接著從聲像定位原理我們可以知道使用兩只音箱可以產生“立體聲”,也就是所謂雙聲道立體聲,并且我們必須位于兩只音箱正前方等腰三角形頂點上的位置時,才能準確表現原來的聲場。但是兩路音箱所能重現的聲場只是我們前面的聲場,對我們身邊兩側和身后的聲音就不能重現了。那么如果我們錄音時,再增加兩支左后、右后的拾音話筒,在重放時,再在我們的身后增加兩路左后和右后音箱,這樣我們不是就可以重放整個聲場中各個方位的信號了嗎?事實上就是如此,只不過人們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了適當的修改、調整和編碼。如杜比定向邏輯環繞聲(Dolby ProLogic)就是在聽音環境中加了后置左右聲道音箱(為降低成本,合用一路放大器),這時就能明顯產生三維立體空間感,而更高檔次的杜比Dolby Digital(AC-3)、THX、 DTS環繞聲技術均采用了六聲道技術。它們在上述的四聲道基礎上還增加了一個中間聲道,以加強語言對白,和超低音聲道,以加強低頻效果,這時聲場的擬真程度就非常強了。
目前人們所使用的各種聲場技術規范非常多,但最常見的幾乎都來自三家公司,他們是Dolby(杜比)、HTX和DTS。各種具體音場技術從解碼聲道數量說,Dolby ProLogic為4聲道,Dolby Digital(可以簡稱為DD)、DTS Digital Surround、Dolby Surround ProLogicⅡ(杜比定向邏輯II)等為5.1聲道,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DTS ES、THX Surround EX等為6.1-7.1聲道(6.1和7.1聲道并無本質的區別)。
從解碼角度講它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某些編碼的音頻格式進行解碼,另一種是對某些音頻格式進行處理。前者是格式對應的關系,例如對DTS編碼音源,在重放時必須進行DTS解碼。后者是非對應關系,在處理時帶有“強制”的特點,例如上述Dolby ProLogic、Dolby ProLogicⅡ和DTS Ne6就屬于此范疇,他們帶有將雙聲道轉換為多聲道環繞聲的特點,但范圍不是任意的,而是事先限定的。此外他們還具備兼容的特點,使用較多聲道數量的碟片可以在較少聲道數的系統播放,聲道數較少的碟片也可以在多聲道系統中播放,不至于出現無法播放的情況。
當然,并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兼容的,主要的不兼容情況就是DTS環繞聲技術和Dolby環繞聲技術不兼容,不過由于幾乎不可能有哪個影碟只帶有DTS而不帶有其他格式音效,因此實際使用中這種不兼容不會導致無法播放任何聲音。此外還有一種虛擬環繞聲技術,他們屬于非標準環繞聲系統,特點是使用兩個音箱來模擬出環繞聲場。
需要說明的是,帶有上述各種音場技術的音響產品,只是表示他們使用了特定的規范,能輕易的在家庭劇院效果取得平衡點,但是并不代表產品本身質量的好壞。目前全球能夠開發、生產杜比數字和DTS解碼芯片的公司有十幾家,但不是所有廠家的產品都處在同一檔次上。有的音響產品為了降低成本,把DAC(數字模擬轉換器)也和視頻解碼、音頻解碼都放在一個芯片當中去,這樣音頻信號就免不了被視頻信號干擾,而且音頻解碼精度本身也比較低。因此產品的質量的好壞并不能只看是否支持這些音場技術,重要的還是產品的設計、使用的器件和加工技術。
音場的模式不是為了真實的再現錄音時的聲音,而是讓聲音更能符合收聽者的喜好,獲得更好的聽音感受,音場的模式一般是通過控制均衡器或者環境音效來實現。
均衡器的英文名字叫Equalizer,通常也叫“EQ”。很多人都會在電腦上使用Winamp軟件播放MP3,這個軟件上就有帶有EQ功能,組合音響中的EQ和Winamp軟件的EQ是一樣的。均衡器是一種可以分別調節各種頻率成分電信號的放大量的電子設備,通過對信號的各種不同頻率的調節來補償揚聲器和聲場的缺陷,補償和修飾各種聲源及其它特殊作用。一般來說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是20Hz-20KHz,簡單的說EQ就是將這個范圍分成許多頻段,然后對這些頻段加以額外的放大或者衰減,以獲得更符合需要的聲音效果。
組合音響的均衡功能一般放在主機上,通過前級放大電路來完成,實現補償音響聆聽環境的不佳,消除吸音或者是反射音的影響,避免高音過尖,低音過于模糊等。有些音響的均衡和Winamp軟件的調節方式一樣,通過一組滑塊來調節,每個滑塊對應一定頻段,調節各個滑塊就能調節各個頻段的音量大小。有些則相對簡單一點,只提供了幾種固定的EQ模式供使用者選擇,不過兩種方式差別并不大,有些產品同時提供了兩種方式。比較常見的EQ模式有Classical(古典)、JAZZ(爵士)、POP(流行)、ROCK(搖滾)、Vocal(人聲)等,通常聽一種類型的音樂時采用相應EQ模式的效果會好一點,用另一種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同的EQ模式帶給使用者不同的聲音播放效果,同時EQ模式也是最能突出個人個性的地方,給使用者帶來更多的音樂享受。
環境音效在這里主要是指通過數字音效處理器對聲音進行處理,使聲音聽起來帶有不同的空間特性,比如大廳、歌劇院、影院、溶洞、體育場等。環境音效主要是通過對聲音進行環境過濾、環境移位、環境反射、環境過渡等處理,使聽音者感到仿佛置身于不同環境中。這種音效處理在計算機聲卡上應用非常普遍,現在在組合音響方面應用也逐漸多起來。環境音效也有其缺點,由于對聲音處理時難免會損失部分聲音信息,并且現在能模擬出的效果和真實環境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有人會感到聲音比較“虛假”。
各種音場模式都不是為了真實的還音,因此在欣賞純音樂或者高質量音源時,通常建議聽音者關閉各種音場模式,尤其是環境音效,以便更好的再現音樂的真實表現力。
首先看一下什么是逐行掃描。為了獲得活動的圖像,電影和電視是把若干幅靜止的畫面快速地連續播放,我們就會覺得這些畫面上的物體是在連續地運動著。每一幅“靜止”的畫面稱為一“幀(Frame)”,電影的播放速度是24幀/秒、PAL制電視是25幀/秒,NTSC制電視是30幀/秒。電視的每幀畫面又是由若干條水平方向的掃描線組成的、PAL制為625行/幀,NTSC制為525行/幀。如果這一幀畫面中聽有的行是從上到下一行接一行地連續完成的,或者說掃描頃序是1、2、3……525,我們就稱這種掃描方式為逐行掃描。但是實際上,廣播電視的一幀畫面需要由兩遍掃描來完成,第一遍只掃描奇數行, 即第l、3、5……525行,第二遍掃描則只掃描偶數行, 即第2、1、6……524行,這種掃描方式就是隔行掃描。一幅只含奇數行或偶數行的畫面稱為一“場(Field)”,其中只含奇數行的場稱為奇數場或前場(Top Field), 只含偶數行的場稱為偶數場或后場(Bottom Field)。
逐行輸出表示影碟機能夠以逐行掃描方式輸出圖像,能夠把奇數場和偶數場合并為一幅畫面然后播放出來,這個功能是通過影碟機內集成的處理芯片對畫面進行處理來實現的。隔行掃描有很多缺點,最主的是垂直分辨率差,畫面有梳齒現象,并且有閃爍感,相比之下逐行掃描沒有這些缺點。逐行輸出的畫面更流暢,更有電影感,可見掃描線少了很多,垂直分辨率更出色,有些人甚至認為看慣了逐行輸出效果后,就不愿意再看隔行輸出。
這里的逐行輸出主要是針對播放DVD光盤而言的,并且帶有逐行輸出的影碟機也是在近些年才流行起來。不過逐行輸出要受到很多限制,主要是由DVD格式造成,因此很多DVD盤片按逐行方式輸出會出現一些瑕疵,甚至完全無法觀看。此外影碟機的逐行輸出有時還需要和顯示設備配合,否則也可能無法播放逐行輸出的畫面。不過好在帶有逐行輸出的影碟機都可以選擇是按逐行輸出還是隔行輸出,因此在合適的條件下就可以體現出逐行輸出的優勢。
色差端子是在S端子的基礎上,把色度(C)信號里的藍色差(b)、紅色差(r)分開發送,其分辨率可達到600線以上。它通常采用YPbPr 和YCbCr兩種標識,前者表示逐行掃描色差輸出,后者表示隔行掃描色差輸出。現在很多電視類產品都是靠色差輸入來提高輸入訊號品質,而且透過色差端子,可以輸入多種等級訊號,從最基本的480i到倍頻掃描的480p,甚至720p、1080i等等,都是要通過色差輸入才有辦法將信號傳送到電視當中。
由電視信號關系可知,我們只需知道Y、Cr、Cb的值就能夠得到G(綠色)的值,所以在視頻輸出和顏色處理過程中就統一忽略綠色差Cg而只保留Y Cr Cb,這便是色差輸出的基本定義。作為S-Video的進階產品,色差輸出將S-Video傳輸的色度信號C分解為色差Cr和Cb,這樣就避免了兩路色差混合譯碼并再次分離的過程,也保持了色度信道的最大帶寬,只需要經過反矩陣譯碼電路就可以還原為RGB三原色信號而成像,這就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視頻源到顯示器成像之間的視頻信號信道,避免了因繁瑣的傳輸過程所帶來的影像失真,所以色差輸出的接口方式是目前模擬的各種視頻輸出接口中最好的一種之一。
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運動圖像專家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的專責制定有關運動圖像壓縮編碼標準的工作組,所制定的標準是國際通用標準,叫MPEG標準,該標準由視頻、音頻和系統三部分組成。
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即脈沖編碼調制,指模擬音頻信號只經過采樣,指模擬音頻信號只經過采樣、模數轉換成PCM信號,而未經過任何編碼和壓縮處理。普通CD線性PCM的取樣頻率為44.1kHz,量化精度為16bit,動態范圍為98dB;而DVD線性PCM量化精度有16bit、20bit、24 bit,采樣頻率分為48kHz、96 kHz、192 kHz,動態范圍可達114dB,聲音保真度更高,表現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