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產品無法或者沒有潛力在全球市場占有率上居于前兩位,那么我們就從該業務領域撤退。”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全球知名數碼影像企業精工愛普生集團的No.1戰略。在這一戰略剛提出的時候,也曾經受到人們的質疑:“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然而,多年以來,愛普生集團從投影機到打印機乃至小型液晶屏等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績,逐步實踐著No.1戰略。
成為市場第一,這幾乎是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卻令諸多企業經營者一籌莫展。那么,愛普生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呢?或許透過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在晶體件領域的成功之路可以獲得些許提示。
優勢互補的力量
2005年10月,精工愛普生公司的晶體器件業務和東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整合,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成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該公司在繁榮的晶體件市場上遙遙領先,把握了來自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和其它數碼設備制造商的巨額訂單,并贏得了他們的高度信任。這究竟是如何做到呢?“這場成功聯姻的關鍵在于,兩家公司聯合的優勢互補所帶來的合力。”該公司總裁加加美健雄先生如此解答。
整合以前,在晶體件市場中,這兩家公司疲于增強各自的市場地位。回憶愛普生東洋公司的成立過程,加加美健雄先生頗有感觸:“2001年左右,整個晶體器件市場開始出現滑坡。翌年,由于我們批量生產晶體元件,并保持了一貫的優良品質,愛普生公司恢復了盈利。盡管如此,東洋通信公司的情況比較艱難,因為它專門制造不大容易批量生產的高精密度工業設備。與此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除非我們也能成為消費市場和工業品市場上AT晶體元件等高共鳴頻率設備的主要制造商,否則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絕對的領先者。”
但是要想在AT晶體元件領域擁有絕對優勢,也并非易事。“我們幾年來一直努力創建一個AT晶體和振蕩器的制造基地。但從零開始設立一個生產部門并非易事。你需要工程師、生產設施,最重要的還有制造業中的所有客戶。即使產品精益求精,當需求減緩時,新手也往往會最先失去訂貨合同。” 加加美健雄明確的指出當時愛普生所面臨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之下,精工愛普生選擇了在AT晶體制造領域擁有優勢的東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作為他們的合作伙伴,而東洋通信公司也正希望可以尋找合作伙伴,以彌補其在批量生產方面的不足,并幫助加快業務活動的速度。兩家公司一拍即合,達成合作。
企業文化的融合
除了愛普生公司的生產工藝和東洋通信公司的高精專業技術相結合之外,加加美認為,能夠獲得成功另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兩家公司在企業文化上具有相似性,“雙方對精湛的工程技術都有一種共同的自豪感和奉獻精神。這促使我們克服了一些重大障礙,包括術語上的差異以及人事和信息系統的整合。”
此外,加加美仍提醒工程師們要提防驕傲自大,要更多地注重市場需求。“我們銷售額的40%都賣給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制造商。它們均表示對我們的產品和我們的成功整合很滿意。但不論我們的技術多么高超,除非我們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和生產計劃,否則就對它們毫無益處。”
加加美強調,要保持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關鍵在于能夠預測到顧客的需求。“我對我們的工程師們說,他們必須耐心聽取顧客的意見和要求。我鼓勵他們親自拜訪我們的顧客,以了解他們在產品和工期方面的確切要求。”
海闊天空的未來
雙方合并后僅一年,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的凈銷量預計達930億日元。如果把愛普生公司剩下的晶體器件業務包括在內,就是990億美元,幾乎達到其三年計劃確定的1000億日元的目標。這已經使該公司躋身晶體器件業中最大的公司行列。但加加美并不認為這自然而然地使該公司成為領先者。“這個市場很小。為了生存,有必要在少數幾個領域中占有絕對優勢。合并后,我們現在的處境大大改善。但重要的是,要想實現增長,就得在盡可能多的領域中保持強大的影響力。”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之下,加加美在在準確預測顧客需求的基礎之上,投資30億日元擴建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的宮崎市工廠。“每個手機里使用了多達5個晶體器件以執行一系列的功能。我們的音叉晶體元件的前端加工在伊納和秋田市進行。但由于訂單數量巨大,所以對我們所供貨的制造商來說,有一種潛在的風險,即我們也許無法完成訂單。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新的生產中心,從而為分散他們的風險。”
在新建成的生產中心,加加美計劃要同時啟動AT攝影晶體芯片的生產,并利用代表最先進工藝水平的光刻加工技術來開辟石英器件的新市場,該器件的特點是微型設計和超高的精密度,即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所稱的“QMEMS”。這種加工技術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效率,預計還將增強愛普生東洋通信公司按照“三D戰略”提供更廣泛和實用的解決方案的計劃。這項戰略不僅包括計時裝置,而且涉及傳感和光學設備。
成為市場第一,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對于企業而言,卻是智慧與勇氣的較量。加加美先生如此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在我們的行業中不斷存在價格壓力。需求可能是不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需要謹慎行事。但從大局來看,我們顯然處于一個高增長的經濟領域。為了跟上市場的變化,我們必須保持增長。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相信有可能實現我們所著眼于實現的目標。業務擴展的時機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