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NGN、3G及3G演進和NGBW等對視頻、多媒體業務與網絡應用的飛速發展需求,作為視頻業務及存儲應用核心技術的高效率 視頻數字壓縮編(譯碼)技術,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目前廣播、視頻與多媒體通信領域中的亮點與熱點。
制定視頻編碼標準的兩大組織為ITU-T的視頻編碼專家組(VCEG)及ISO/IEC的活動圖像專家組(MPEG)。
ITU-T于1993年制定了第一個視頻編碼標準H.261,其輸出速率為p×64 kbit/s,主要用于ISDN及ATM等準寬帶及寬帶信道視頻,不適宜于PSTN及移動通信等窄帶及帶寬有限的信道與網絡上應用。為滿足低速率視頻通信需要,ITU-T于1996年又推出了適合在小于64 kbit/s速率的信道上傳輸的視頻編碼標準H.263。1998年又推出了H.263的第二版H.263+,提供了12種可選模式及其他特征,進一步提高了壓縮編碼性能;同時又開始制定進一步改進性能的近期與遠期目標。其近期目標即為2000年制定的H.263第三版H.263++,其遠期目標即所謂標準H.26x,為H.264標準的制定奠定基礎。
在ITU-T推出H.26x系列標準的同時,ISO/IEC主導的相應視頻編碼標準,包括其業務管理在內,亦在積極推進,形成了眾所周知的MPEG-x系列標準(MPEG-1、MPEG-2、MPEG-4、MPEG-7及MPEG-21等),并獲得了較廣泛運用。
2001年,MPEG認識到H.26L的潛在優勢及與VCEG聯合工作的必要性,從而兩者合作成立聯合視頻組(JVT)。2001年9月,在JVT的第一次會議上制定了以H.26L為基礎的H.264標準草案和測試模型TML-9。2003年3月,在泰國Pattaya舉行的第七次JVT會議上,JVT形成了最終標準草案,分別提交ITU-T及ISO/IEC審批,從而形成了2003年第二季度發布的統一標準H.264/AVC。該標準在ITU-T稱為H.264;在ISO/IEC則稱為MPEG4-Part 10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第10部分,先進視頻編碼)。這便是H.264/AVC的基本由來。
H.264/AVC在壓縮編碼效率、視頻內容自適性處理能力方面及網絡層面,特別是對IP網絡及移動網絡的自適應處理能力、抗干擾能力與頑健性等方面,相比H.263/MPEG-4均有大幅度提高,因而自2003年未以來,視頻業界一些廠商與人士開始對H.264/AVC寄予極高的期望,甚至達到近乎狂熱般追捧的境地。不是說高的期望值不對,H.264/AVC的應用確屬相當廣泛,包括固定或移動的可視電話、移動電話、實時視頻會議、視頻監控、流媒體、多媒體(超媒體)視頻、Internet視頻及多媒體(超媒體)、IPTV、手機電視、寬帶電話以及視頻信息存儲等,但對其成熟過程、復雜性及指定時期內的確切市場定位,亦必須要有一個冷靜、理智的估計,才能確保其積極、穩妥、科學、務實地健康發展;谶@一初衷,筆者擬結合NGN及3G演進的固定、移動視頻業務實際需求狀況,就H.264/AVC的重要技術進展及其務實發展策略談一些個人看法,供分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