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起國家對液晶面板產業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是一個好消息。而不同原材料的稅率不同,原材料占液晶面板制造成本的60%,如果先前稅率是10%,現在免稅后就有6%的成本降低;如果稅率是5%,則有3%的降低。目前,我國液晶面板制造所需的零部件基本上全部需要進口。可以說,國家的優惠政策是抓住了原材料和零部件兩個重點,從長期看,肯定會提高我國液晶面板業的競爭力。
康寧在北京建立玻璃基板切割線意義重大。這樣我國企業可直接在北京進貨,并可根據企業需要切割面板,這從韓國和我國臺灣進貨大大節省了時間。康寧此舉的重大意義在于節省了采購時間,大大縮短了供貨周期并提高了資金周轉率。
我認為整機企業做LCM模塊是可行的,主要是做驅動和背光源,將背光源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爭取更多的主動。整機廠應該在色彩、響應速度、亮度和視覺等方面做文章。
康寧落戶北京、友達合并廣輝、京東方介入聚龍光電等種種舉措對液晶面板采購價格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友達合并廣輝一方面可以擴大生產線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旨在利用廣輝在電視面板上的優勢;奇美的投資只是擴大生產點面的問題。京東方和國內四大電視廠商合作絕對是好事,但是投入資金較少,也許會在模塊上多下功夫。目前,友達正在謀求與上下游的合作,京東方也可能參與模塊建設。液晶面板總的價格還是會向下波動,但是目前看來,液晶電腦屏的價格基本已經到了谷底。液晶電視屏還有一定的降價空間,但是幅度不會不大,因為液晶面板廠自己的降價空間有限。要想降價,必須要原材料廠降低價格。友達合并廣輝對于壓低原材料供應價格還是有好處的。
那么,全球液晶面板供應量是否已經供大于求?目前,3代線到5代線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全球筆記本電腦液晶屏需求,再開生產線沒有必要。現在討論供求關系主要是講液晶電視屏。現在全球CRT電視加其他電視的年總需求量是1.5億臺到1.8億臺,其中液晶、等離子和大屏幕投影電視在4000萬臺左右,CRT電視的需求量還有1.4億臺。我認為,未來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飽和將比小尺寸更厲害,因為26英寸到32英寸液晶電視還遠未飽和。以6代線為例,如今,6代線的生產能力達
到9萬大片/月,一個大片可以分割為8塊32英寸液晶屏,這樣以成品率90%計算,一條線一個月可以生產63萬個液晶屏,每年開工10個月,一條線一年可以生產630萬到650萬個液晶屏。如果液晶電視完全取代1.4億臺CRT電視的話,需要20條左右6代線。
但建20條6代線需要300億美元左右,加上原材料方面的投資需要四五百億美元,一方面投資是個問題,另一方面完全代替CRT談何容易。據預測,到2010年,CRT電視的需求量可能還有1億臺。總的來說,不要盲目樂觀,對液晶電視的市場容量要有清醒地認識,液晶電視的價格也不會出現以前那樣一次幾千元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