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讓消費者購買自家的商品,商家做出了“買貴了可以退還差價”的承諾。然而2月27日,皇姑區的張先生剛買了一臺電視機,就發現另一商場內的售價要比他花的錢少70元,可當他要求找回差價時,卻遭到了商家的無理刁難。
覓到更低價 商家又刁難
張先生告訴記者,2月27日,他在中街的一家家電商場看好一臺售價5870元的34寸松下牌電視機。售貨員表示,該商場賣的是全市最低價,如果發現市場上同樣的產品還有比自己更低價格的,消費者可以獲得差價補償。于是張先生購買了該電視機,張先生還要求售貨員在發票上標注了“如遇更低售價,可獲差價補償”字樣。
可是過了沒幾天,張先生在另一家商場看見一模一樣的該品牌電視機,雖然標價與自己買的相同,但銷售人員表示,如果購買可以便宜70元。于是張先生馬上找到原商場進行交涉,商場爽快地表示可以補償差價,但條件是消費者必須拿來更低價格的發票作為依據。
張先生認為:“拿發票做證據,無非是讓我再買一臺同樣的電視機,就為了這幾十元的差價,還要再花5000多元?商家簡直是無理刁難。這不是騙人嗎?”
差價補償常見的促銷手段
根據張先生的情況,記者對沈城的部分商場進行了走訪。走訪中記者發現,“差價補償”是商家十分常見的促銷手段。部分商家承諾,“凡消費者購買的大小家電,15天內若在其他商場發現有更低的價格,將為消費者補償差價部分”。還有一些商場更是公開宣稱:“價格誰比我低,差價三倍補償”,也就等于告訴消費者該商場的價格是最低的。
但當記者詢問,如何進行差價補償時,商場大多不能做出明確的答復,只是表示一定會兌現承諾的。
消協提醒消費者應看重產品質量
當日,記者采訪了沈陽市消協。市消協的工作人員表示,商家承諾的所謂差價補償,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做隱性宣傳。而消費者看重的,是你的實際行動。商家的有關細則卻加大了顧客獲賠的難度,比如得在購物當天找到差價,并手持購買較低價商品的有效票據。因此,消費者即使發現了更低價格,要拿出證據讓商家實現承諾也絕非易事。
商家之所以推出差價補償,其真正目的在于獲取競爭優勢,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消費者要獲得滿意的質量和售后服務,大可不必沖著這樣的承諾去購買商品,關鍵還是要看產品的質量和商家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