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就讀者劉煒提出的關于液晶電視響應時間咨詢了有關專家,但專家的結論是,就這款電視而言,一些測評中心的測評結果是16ms,但由于國家沒有嚴格標準,所以廠家對于實驗室結果還未必認同,比如廠家會認為,由于測試儀器或條件不同,而導致試驗結果不同。而且液晶電視的響應時間存在兩種標準:黑白時間和灰階時間(全程響應時間),兩種標準之間對于響應時間還存在很大差異。而廠家標注的響應時間就是正確的嗎?消費者自己更無從檢驗,只能以這些數據作為參考。
●什么是響應時間
所謂響應時間是液晶電視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響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常說的25毫秒、16毫秒就是指的這個響應時間,響應時間越短則使用者在看動態畫面時越不會有尾影拖曳的感覺;如果響應時間超過30毫秒,在觀看時則會有嚴重拖尾的缺陷。目前市場上主流液晶電視一般的響應速度為16毫秒或14毫秒,已經有部分企業推出了響應速度達到12毫秒的液晶電視,而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最快響應速度的液晶電視是8毫秒,比如三星、索尼等都基于第7代屏推出了相應產品。
●響應速度是軟肋
響應速度曾是液晶電視的軟肋,近期雖然在技術上已有很大改進,但有時也被生產等離子電視的企業作為攻擊液晶電視的對象。有企業宣稱,他們的液晶電視響應時間已降低到8毫秒,但實際上,市場上銷售的液晶電視響應時間大部分在12毫秒左右。即使已宣稱響應時間降到8毫秒的液晶電視,在播放快速運動圖像時仍有拖尾現象,因為企業所宣稱的8毫秒響應時間是在播放靜止圖像的情況下測算的。
●響應時間藏貓兒膩
國家電子計算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最近對液晶顯示器進行了檢驗,在十多個品牌、22個型號產品里,1個型號的顯示器不能正常加電,12個型號的產品響應時間實際測試指標超過明示指標,樣品響應時間合格率僅42%。其中個別產品實際響應時間指標為26.6毫秒,但在明示指標中卻標稱達到16毫秒。國家電子計算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指出,多數樣品響應時間的實際測試指標都或多或少地超出了明示指標,這說明液晶顯示器響應時間指標標識不真實的問題比較突出。其中響應時間、點缺陷(液晶面板的等級)兩項指標成了某些廠家炒作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
對于此次檢測出現如此低的合格率,有液晶顯示器廠家負責人認為,廠家所標示的響應時間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液晶可以達到的顯示速度的峰值,而不是平均速度。業內專家指出:“對于響應時間,我們屬下的廠家一般是按照典型值和最大值來計算,顯示器上面所標稱的響應時間實際是顯示器最理想狀態下的一個響應速度。”
盡管廠家對此作出解釋,但消費者在購買不知名品牌時仍需慎防落入夸大宣傳的陷阱中。業內專家提示:響應時間分為“上升響應時間”加“下降響應時間”,即一個像素由黑變白(上升),然后再由白變黑(下降)所需要的時間。
產品標示上的相應時間應為上升時間加下降時間總值,然而,一些商家只標明上升(或下降)響應時間作為液晶的響應時間來宣傳。
●黑白和灰階,兩種時間標準
由于缺少衡量像素響應時間的標準規格,這就意味著銷售商可以選擇不同的標準來標注響應時間(或者根本不標注響應時間)的方式。
液晶行業以往都是將響應時間定義為“起落時間”,就是顯示器像素從黑變到白(起)再由白變到黑(落)所需的時間。這通常用線圖來表示,最低點為黑色,最高點為白色。但是有一些銷售商現在將響應時間標示為像素從一個灰階到另一個灰階所需的時間,即“灰階時間”。
就連銷售液晶電視的公司本身也在混淆這兩個標準。我們就曾經注意到,某廠商的一款顯示器在廣告中標示的是一個響應時間,在產品的說明書上標示的又是另一個響應時間,雖然后來該廠商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堅持認為這兩個數據都是正確的。然而接連一個月的時間里,這家廠商又在其網站廣告稱其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為4毫秒,同時在自己的網站又稱這款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為8毫秒。
那么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用“起落時間”還是“灰階時間”來衡量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其實這兩個都是很有用的衡量標準。一些銷售商會使用其中一個標準,有些會使用另一個標準,而有的會兩個標準都使用。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電視前,需要向廠商問清楚,到底使用的是哪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