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省錢放在第一位的小任為新買回來的液晶電視特別犯愁,在商場還顯示清晰的電視搬回家里就總是閃爍“抬頭紋”。經過多方打聽,才了解到自己這款3999元的液晶電視可能采用臺灣屏中的C屏。小任為當初貪圖便宜的選擇后悔不迭,怎么就不知道臺灣屏還分A+、A、B、C屏呢?
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誰都懂,但是為了省錢買便宜的貨,只要物有所值,就是物美價廉,反之,就是低質低價。
今年黃金周,不少外資品牌推廣7000元低價不低質臺灣屏液晶電視,成就“物美價廉”的美名;小任這樣的3999元、4999元的超低價液晶電視,上演“以次充好”成為“低質低價”的典范。
黃金周期間,很多消費者驚喜發現象征“高質高價”的外資品牌電視,比如索尼、LG、夏普、東芝等推出一系列外觀設計新穎、顯示效果優秀,價格卻很有優勢的液晶電視新品,價格只比國產品牌貴10%左右。《2006年第三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統計顯示,國產品牌32英寸液晶電視的平均價格在6500元左右,使用臺灣屏外資品牌液晶電視的價格普遍在7900元甚至7000元以內,價格相差只有500-1500元左右。于是消費者自然而然將索尼、東芝、夏普等知名品牌作為第一選擇。國美、蘇寧、大中連鎖家電超市統計,黃金周期間,三星、LG、東芝、索尼銷售量占據前五名,液晶電視的銷售額成為這些專業家電賣場利潤的最大貢獻者。
這下,國產品牌慌了,可是價格已經實在拉不下來了,因為6500元的價格已經是最低價位了,即使這個價位已經是虧損價。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統計顯示,象征高貴的國產液晶電視賣一臺虧一臺,虧損利潤竟然由即將被平板電視取代的顯像管電視的利潤補貼!
與國產品牌相比,三星、索尼、LG、夏普們名利雙收,成為今年黃金周最大的贏家。
可是,小任不理解:一向象征高貴、設計新穎的外資品牌怎么能夠將價格與國產品牌幾乎拉到同一價位?難道也是在做虧本的買賣?或者用低品質產品欺騙消費者,而置數年苦心經營的高端品牌形象于不顧?
原因在于面向全球采購液晶面板的外資品牌,在中小尺寸的大眾市場使用更高性價比的32、37英寸臺灣屏。
市場上普遍認為韓日屏品質優于臺灣屏,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在37、32英寸以下,臺灣屏的各項技術指標:響應速度(8ms)、可視角度(178度)、動態對比度(3000:1)等與韓日屏技術相當,而且面板差價在2000多元;在40英寸及40英寸以上,韓日的六七代線比臺灣的5.5和6代生產線切割成本更低。這也證明在超大屏幕產品外資品牌依然保持高質高價高利潤的追求。
將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32英寸的液晶電視價格比較,就能發現,同使用臺灣屏的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差價在500-1500元之間;而使用自己原廠屏與臺灣屏的韓日品牌價格在3000元上下;而在40英寸以上,國內外品牌差價竟然高達10000多元,這就是面板不同帶來銷售價差距的原因。當然,由于韓日品牌進入市場更早,又掌握液晶電視核心技術,尤其是在外觀設計上,三星、LG、夏普等品牌領導潮流,優勢明顯,消費者在選購時不自覺“崇洋媚外”。
貪圖便宜的小任還不明白:同為32英寸液晶電視,為什么他的液晶電視能賣到3999元,如果6500元接近成本價,3999元不就是巨虧嗎?
至于3999元的液晶電視存在的原因,有業內人士透露,來源有兩種,其一是殘次品處理價,就是把有質量缺陷,比如使用壞點多的液晶面板生產的液晶電視低價拋售;其二是,臺灣屏也分A+、A、B、C四種品質的屏,A+屏當然是最好的,價格也最高。小任這樣3999元或4999元超低價液晶電視往往采用價格最便宜的B或C屏。
小任自己后悔不迭,連稱選購高技術產品還是要先看“面板”、再看“畫質”,最后再選“價格”,不再聽信促銷員天花亂墜的宣傳。
售后服務標準不完善廠商宣傳陷阱多
對于小任的遭遇,其實是與我們國家“售后服務標準”不完善息息相關,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輕信廠商誤導,購買了性價比其實并非最好的商品。這與長期以來,國產品牌堅持低價為主導的競爭策略息息相關。部分國內電視廠商為了促進銷量,一味在終端發力,試圖用“人海戰術”創造利潤,并獨創了種種虛假手段,以彌補技術與品牌上的差距。常用的手段有三種:“冒稱用三星屏”、“虛假概念”、“以次充好”。
“冒稱用三星屏”
有促銷員利用消費者認定韓日屏好于臺灣屏的看法,宣稱他們的37英寸液晶電視用的是三星的七代液晶屏。實際上,三星根本不生產37英寸液晶面板。“三星自己的液晶電視只有32英寸、40英寸和46英寸的規格,哪兒會有37英寸的屏賣給別人。”但是對于這種“李鬼”現象,三星公司也無計可施,“我們只能針對性地去培訓自己的促銷員,通過他們再去告訴消費者不要上當。”三星某負責人告訴記者。
“制造概念”
外資品牌由于掌握平板電視核心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基于液晶面板開發了許多自己的數字畫質改善技術芯片,三星有DNIe、LG有XD引擎、索尼有WEGA等。這些芯片顯示技術的好壞直接決定畫質,有些平板電視非常樂意在芯片上做文章。比如“微晶神畫”、4:4:4動態真彩技術,SPS超像引擎,power超強動力引擎,甚至雙CPU等等自己撰詞做文章的,聽起來確實蘊含了不少的技術含量,實際上都屬于圖像處理電路的范疇。小任的液晶電視在賣場里接收DVD顯示高清畫質,但是在家中接收普通電視信號,顯示效果反而不如CRT,就是由于沒有裝載真正的數字影像改善技術,接收并轉換模轉信號為數字信號的液晶電視不能充分發揮數字高清顯示的特點。
以次充好”
去賣場轉一圈,就能發現同樣是32英寸液晶電視,有的售價在6500元,也常常有4999元、3999元的超低價,最高售價達到18000元。3999元、4999元超低價液晶電視存在的原因,有業內人士透露,來源有兩種,其一是殘次品處理價,就是把有質量缺陷,比如使用壞點多的液晶面板生產的液晶電視低價拋售;其二是,臺灣屏也分A+、A、B、C四種品質的屏,A+屏當然是最好的,價格也最高。市場上超低價位的液晶電視常常是價格便宜的B或C貨。
黃金周過后,緊接著就是圣誕、元旦、春節三大節日連在一起的促銷旺季。像小任這樣,喜遷新居、新婚或家中顯像管電視升級的消費者都把液晶電視作為自己的首選。如何面對部分國產品牌仍然制造“忽悠概念”、“以次充好”而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局面,有專家支招,選液晶電視還是要先看“面板”、不僅僅區分液晶屏的產地,更要了解臺灣屏的等級,千萬不要為低價的表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