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的屏幕反映時間一直是挑選優質液晶電視的首要參數之一,同時也成為眾商家宣傳炒作的熱點。從第5代屏的16毫秒到第6代屏的12毫秒、第7代屏的8毫秒以及未來第8代屏的4毫秒,似乎反應時間就是一個神話,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屏幕的表現能力,其實并不如此。
反應時間與刷新率
反應時間與刷新率沒有必然的決定性關系,但是如果刷新率高于反應時間的倒數,屏幕就會有明顯的殘影和托尾現象。已經給屏幕改變畫面的命令,但屏幕本身反映沒那么快,那么原來的畫面就會像影子一樣留在屏幕上,使人感覺不舒服。
反應時間與殘影和托尾
殘影和托尾并不是由于反應時間不夠塊造成的,而是刷新率過高的結果。提高反應速度對改善殘影和托尾現象會有贏定幫助,但并不是唯一方案。通過優化算法改善殘影和托尾的存在是一種廣泛的方法。對第一平畫面殘留的影像進行計算,輸出的第二屏影像信號進行相應調整,使最終合成的結果是清晰自然的,要求得到的畫面。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聲稱又有更高反應速度的液晶電視殘影和托尾依然比較明顯,而使用落后一代屏幕的液晶電視確有更好的畫質表現。這取決于一個廠商的技術實力:只能組裝別人的東西,還是擁有很強的實際開發能力,優化算法也是液晶電視的核心技術之一。
刷新率與人眼
每秒鐘10楨以上的播放速度,人眼才能產生連貫的動態感;60Hz以上的刷新頻率大多數人不會有頭暈等反應,逐行60Hz以上的刷新頻率大多數人不會有閃爍感。建議的健康標準是逐行75Hz以上,目前很多產品都支持逐行80Hz、逐行100Hz的刷新頻率。
反應時間與人眼
12毫秒是人眼的感覺極限,更高的反應速度主要是為了改善殘影和托尾現象。對于大多數人16毫秒的反應時間,已經足夠短,如果有優秀的優化算法和強勁的處理器也能保證基本沒有殘影和托尾現象。早期的液晶電視,由于受技術因素的限制屏幕反應時間都很長,但整體化只表現還是很不錯的,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以上的分析說明,單純追求高的反應速度并不科學,評價一款電視產品要綜合的衡量它的性能表現,單純某一個關鍵部件的指標不足取信。